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描绘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从三组数据看“千万工程”二十年引领浙江山乡巨变

2023-04-10 09:20:45  来源:新华社

正是江南春好时。从浙北水乡碧波荡漾,到浙中丘陵杨柳依依,再到浙西南山区绿意盎然,浙江广袤的乡村一派生机勃勃。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二十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浙江山乡巨变,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之江大地上徐徐铺展。

森林覆盖率超过61%:重塑省域农村人居环境

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这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文半武竞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村歌开头的几句歌词,道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独特韵味。

走进村庄,鳞次栉比的浙派民居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江南水乡尽显秀美。

眼前的风景让人难以想象,多年前的东衡村是另一番光景:钻头轰鸣、尘土飞扬,村里遍地是矿场,村民在家门口开采石矿,村庄水体、空气、土地面临持续污染。

在“千万工程”推进中,东衡村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场,此后摸索着找到新出路——制造钢琴。

这是2022年7月22日拍摄的浙江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钢琴众创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子,不能再走了!”今年62岁的俞荣仁曾是东衡村里100多个“矿老板”之一,如今在“中国钢琴之乡”洛舍镇创办了一家钢琴制造企业。

“回填矿场,琴声悠扬”,东衡村诗意蝶变的故事在浙江俯拾皆是。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二十年间,浙江省2.7万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省域乡村生态环境发生质的提升。

这是2021年8月10日拍摄的浙江省湖州市东林镇南山村特色度假小镇民宿。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污水革命”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美丽乡村形成全域格局。

“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永康江畔,蓝天白云与碧绿江面相互映照,人在江上栈道游览,犹如行走在画中。

前不久召开的第27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上,参会客商发现,这里不仅是“中国五金之都”,更是生态宜人的绿色之城。

2016年,永康市舟山镇端岩村端头自然村发起一场“垃圾革命”:在村民垃圾分类基础上,二次分拣为15类。说起农村垃圾分类,端岩村党支部书记俞海十分骄傲。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浙江久久为功,扎实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003年至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

2011年至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2021年至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2023年4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里山镇安顶村的茶农在采摘安顶云雾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近些年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61%,并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37565元: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村民在七彩田园跳起了竹竿舞,与游客欢快互动。就在十年前,这片田园还是一家存栏3万多头生猪的养殖场。

关停大型生猪养殖场,拆除农村违建,改造农房墙体立面,将家门口空地改造成“一米菜园”……以环境整治为起点,浦山村走上发展新路。

浦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伟民介绍,靠着浓浓的畲乡风情和美丽的村庄环境,村里引进企业投资,带动村民发展民宿、农优产品等,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连年翻番至100多万元。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化,浙江美丽乡村催生多元新兴业态,助力三产融合发展。

这是2023年3月29日拍摄的诸暨市枫桥镇阳春村阳春山月游乐度假村(无人机照片)。当地通过闲置荒山土地流转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当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

“‘千万工程’是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这项工程给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

带来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深入人心。

经历多年快速增长,本世纪初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生态几乎走向绝境:每天直排1.3万吨水晶废水、600吨水晶废渣,加上印染、造纸等污染,导致县域85%的河流变成“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随着“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浦江铁腕治水:水晶企业关停并转,从2.2万家骤减至526家,其中400多家集聚到园区发展。

“那时候不少企业想不通,为什么有钱不赚,现在完全理解了!”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福民坦言。

今年56岁的张福民是浦江县浦阳街道石马头村村民,从家庭作坊到入驻产业园,如今企业年营收突破3000万元、为10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他做水晶已经30多年,但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千万工程”改变了浦江:美丽的浦阳江焕发新生,经受生态洗礼的水晶产业规模、附加值持续提升,农民在现代化产业园区里就业创业。

2023年3月14日,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江同乐段,工作人员乘船在打捞水面漂浮物(无人机照片)。该江段通过生态治理、河湖清淤、景观改造、种植水生植物等综合整治措施,利用河道右岸的落羽杉林,在渠道上铺设林荫栈道,栽种1400余株樱花形成1.5公里的樱花大道,造就一片春有樱花落英、秋有杉叶火红的四季美丽风景,满足群众赏景及亲水需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浙江抢先一步下好了这步关键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顺势展开绿色产业布局,又开启了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关于2023年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其中提到,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先行

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村民门前屋后花木成林,村里兰花基地幽香扑鼻。去年,这里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

“生活在像花园一样的村庄里,真是幸福!”90岁的村民刘阿锦每天早起在乡间小道漫步,然后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健康小屋”测血氧、量血压。

去年,柯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5元,在浙江90个县(市、区)排名中位居榜首;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60,是浙江省发展最协调均衡的县(市、区)之一。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这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扎实基础。

2022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比上一年度缩小0.04。

事实上,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十年缩小,表明浙江乡村稳步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可期。

2023年4月7日,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一咖啡馆休闲。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上墅村的大麓书院,占地约5亩的院落被改造成茶馆、轻食餐厅、书店、酒吧、设计工作室等。院内有一棵将近140年的香樟树,一群年轻人在品尝备受追捧的“树下咖啡”。

“农村环境好了,有了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上墅村党总支书记、大麓书院合伙人蔡松鹤说。

在浙江,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辐射带动百万农民共同发展。

2022年10月25日,游客在浙江省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的稻田内观光。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农创客扎根乡村、面向市场,队伍不断壮大,折射浙江统筹城乡迈上新台阶,也为浙江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2022年10月25日拍摄的浙江省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的稻田与乡村会客厅。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对于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省提出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来抓乡村建设,既是顺势而为的务实举措,也是城乡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2019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走向全国,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实践路径。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浙江,再到为美丽中国建设探路,走过二十年的“千万工程”展现时代生命力,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有益启示。

文字记者:邬焕庆、方问禹、许舜达、郑梦雨

视频记者:王怿文、李涛

海报设计:段媛媛

新媒体编辑:徐曼、戚文娟、姜子炜、王浩程

统筹:方思贤、黄小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