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黔江 重逢百年村落 赓续文化基因

2023-04-07 15:08:30  来源:重庆科技报

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濯水古镇老街牌坊。记者 刘壹刀 摄

编者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336个村落榜上有名,其中全市有黔江区鹅池镇社溪村、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涪陵区武陵山乡角帮寨村等54个村落入选。

重庆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山水与村落交融,加之少数民族的分布,构成了独特的传统村落特质,呈现资源丰富、地域民族特色显著等特点,重庆的传统村落体现着巴渝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即日起,重庆日报开设《走进重庆传统村落》栏目,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藏于山川、远离喧嚣的古朴村落,让传承几千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和生活。

绿遍山源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藏在深闺中的瑰宝。它代表着乡愁,是记忆中的故乡;它是诗与远方,是向往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黔江的传统村落,触摸历史文脉,领略少数民族的农耕智慧。

新建村

——有生命力的文化博物馆

新建村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由十三个土家寨子组成,被称为“土家十三寨”。板夹溪穿村而过,依山绕寨,溪水清澈,两侧群山耸峙,山形奇特,村寨大多建在山脚,东邻小南海地震遗址公园,向西连接武陵山,南邻八面山自然风景区,北接鸡公山,距黔江城区约30公里。农田阡陌纵横,春日油菜花海,夏日稻香遍野,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

清康熙年间,四川一带人烟稀少,田土荒芜,康熙下令大规模移民“湖广填川”,迁移到新建村的先民在板夹溪两侧伐木建屋。村寨呈串珠式分布,聚落内部道路系统呈树枝状,随地形自如延伸。

每个寨子以单姓为主,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吊脚楼依山而建,以院落式布局、木墙青瓦为风貌特点。其中,吕氏和何氏民居较为典型。吕氏民居为四合院建筑形式,穿斗式全木结构,屋顶覆青瓦,楼檐翘角上翻。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夹层楼板,用于存放贵重物品。何氏民居是一字形传统建筑形式。正房为两层吊脚楼,受地形影响呈三级台地布置形式。

新建村至今仍保留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土家民俗风情,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和武陵山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村民喜爱的摆手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另外,后坝山歌也是新建村重要的民俗活动,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表现土家人日常的文化交流。

社溪村

—— 一个“不老”的村落

黔江区鹅池镇社溪村坐落在群山之中,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整个村子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处处展现出原生态的古朴美。社溪村海拔900米,村子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9000个以上,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园、天然氧吧。整个夏季平均温度在28℃,舒适宜人。除了良好的森林植被,村里还有多口泉眼,外流的泉水汇集成10余处清澈溪流,社溪也因此而得名。村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很普遍,是黔江有名的“长寿村”。社溪村的天然泉水富含有哪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没有专家进行过检测。但是,当地村民都把长寿归功于泉水,如今大部分村民都还保留着喝井里凉水的习惯。

农闲之余,村民们喜欢做竹编,薄薄的篾刀,从竹片间划过,伴着“噼噼啪啪”的声音,竹片被分成了若干薄如蝉翼的竹篾。一件件精美的篾器,见证着这一古老手工艺的世代传承。村庄内的房屋大都是土家族特有的青瓦木质吊脚楼和撮箕口建筑,木质结构健康环保、冬暖夏凉。

桥梁村

——诉说土家人的建筑智慧

桥梁村坐落在黔江区小南海镇北部4公里处,距小南海景区6公里,因附近溪流上多风雨廊桥而得名。桥梁村依山傍水,生态怡人,二仙岩巍然耸立在村后,主峰海拔高达1482米,山上林荫蔽日,山泉顺溪流而下。村前蜿蜒的蛇盘溪终年清澈,鸭鹅戏水其间。两岸田土交错,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山水风光。在桥梁村尤为出名的是古枫寨,原是当地土家王氏的家族院落,有300多年历史,因院落四周有100多棵古枫树,被称为“古枫寨”。

村寨以一座风格别致、气势恢宏的风雨桥连通蛇盘溪。风雨廊桥加有顶盖和栏杆,具有过河避雨与遮阳纳凉等多种功能。村寨房屋层层叠叠,结构严谨,错落有致。规模庞大的吊脚楼群是桥梁村最为突出的特征。整个村寨由17幢正房、6个院坝组成。吊脚楼有全封闭四合院或半封闭等多种形状,楼层从一楼一底至三楼一底不等,全木结构,所有接点都是用木楔子,见不到一颗金属钉,充分体现了土家的民居建筑艺术。吊脚悬空部分多为畜圈,中间部分住人,楼上存放粮食、草料等。院坝皆用青石板铺成,既是晾晒谷物的地方,又是村民休息娱乐的场所。

土家人喜居吊脚楼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首先是地处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房屋大多依山而建,为避免庞大的地基工程,便把部分房屋悬空出来,上面有走廊加栏杆,美观实用;其次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使这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动植物繁多,而建吊脚楼有利于疏导雨水、隔潮防湿、避免虫蛇野兽的侵袭。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