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醉美的乡土——读土家族诗人倪金才诗集《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有感

2023-03-11 20:52:5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文/黄大荣

眼下正值春光明媚的季节,气候不冷不热,正是读书写作的大好时光。窗外鸟语花香,撇开世俗的烦扰,独坐一隅,泡一杯香茗,读一本诗集,是一件奢侈的美事。很多时候,我们都绕着诗歌走,生怕让人看出跟诗歌有什么关联。甚至,连文朋诗友坐在一起都不怎么谈诗了,你说诗歌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不过,闲暇之余,独坐一隅的时候,还是会偶尔翻看一下诗集,读点诗歌,其架势有点像偷鸡摸狗似的,你也不要大惊小怪,这只是笔者多年来的一种习惯而已。

社会学家费孝通有一句至理名言:“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乡土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延绵了几千年乡土文学的血脉。

农业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自然成为作家、诗人关注的对象。在新的历史时期,乡土文学方兴未艾。当下一批善于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家、诗人,热切关注到中国震惊世界的全面脱贫奇迹和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中国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的现象,从而创作出了较多的表现火热的农村社会,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为中国乡土文学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从此层面上讲,重庆市酉阳籍土家族诗人倪金才就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者之一。

倪金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市酉阳县人,乡村中学语文老师,中国诗歌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勤奋笔耕,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选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草堂》《福建文学》等数十家刊物,作品入选多种辞典和选本,其诗在渝东南武陵山区甚至大重庆诗坛可谓独树一帜。

笔者认识倪金才多年,对他颇为了解,知道他的诗歌品质以及在诗坛的地位。实话实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乡村印象,是很难进入金才的诗歌作品的,因为他的诗歌都是跟乡土有关。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镰刀、锄头、玉米、大豆等都没见过,又怎能进入金才笔下的乡土世界呢?金才笔下的乡土就是笔者笔下的乡土,也是与乡土有缘人的乡土,因共鸣而喜爱。

手捧金才寄给我的诗集《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一股油墨芬芳的香味扑鼻而来,暖流即刻涌遍全身,芬芳四溢令人陶醉。诗集《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精选了金才新世纪以来创作并公开发表过的148首诗,诗作题材广泛,重点围绕农村现状,从乡村的各个方面着墨,对乡村的人文历史与当下时空情感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表达了作为“乡村之子”的现代诗人对故乡、故土和父老乡亲的体认与眷念,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饶有诗意的现代农村。

《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分为:忽略的事物、群山之下、住到风暴里去、独坐山野共四辑,给人丰富的厚重之感。

从第一辑开始翻阅,笔者发现,里面很多篇章确实都读过,此次再读,如同老友知己相聚,依然情深意长,浓烈如酒,解不开的乡音、乡情、乡愁恣意蔓延。

例如,读到《戴草帽的人》时,笔者眼前浮现出来的不只是熟悉的“母亲”和“乡村”,还有当初读这首诗的情景。记得当年读这首诗时,笔者还为此专门写过这样一段话:诗作一开篇,就把一大批我们熟悉的乡村意象以排列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瞬间被乡村所覆盖,被乡村所包围,再也无法抽身而出。尤其令人叹服的是,诗人把这样的“意象群”维系在“母亲”身上,“手中的镰刀/情不自禁地/动了一下/再动了一下”。使原本普通的乡村事物顿时有了重量,有了新鲜之气,并形成强大的诗歌张力,使“母亲”的形象和整个乡村重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母亲代表的是整个乡村,整个乡村都是母亲。

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阅读体验。同样的一首诗,相隔一段时间再次阅读,竟然没有产生丝毫的疏离感,自己依然被深深打动,依然被诗中呈现的乡村意象所吸引,所温暖。按理说,这些乡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急速变化,我们作为个体的人也在变化,但为什么读到《戴草帽的人》一诗时,那种彻骨透心的感觉却没有丁点变化?也许是金才用他深入骨髓的诗歌笔触,已经将“乡土”和“母亲”变成了永恒的记忆,如同不可更改的历史。

还有,读到《我把这个人叫父亲》。“三十一岁时/我把我送走的那个人/叫父亲/两棵松树伴他长眠/……二十五岁时/我 把那个昏迷了/一天一夜/躺在县医院病床上/呻吟的人/叫父亲/为他更换了一件/过冬的棉衣……而今/在梦中/我把双颊突出/个子瘦小/一边走路/一边咳嗽的那个人叫父亲/多少次叫着叫着/泪湿枕巾”。读到这样的一些诗句时,自己的感动无法自拔,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少年时代记忆中英年早逝的父亲。确切地说,这样的一首诗几乎摒弃了所谓的诗歌技巧,几乎就是直抒胸臆。诗人关于“父亲”的书写朴实而深沉,同时又十分沉重,沉重得像村后的上坡。

除了父亲和母亲,金才的笔下有许多乡村人物,如《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走夜路的人》《揽镜的人》《我的邻居》《一只见多识广的蚂蚁》等,他们成为乡村最鲜活的人物群像,让乡村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不过,这样的气息已经变成了记忆中的景象,因为当下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感觉只有悲凉与迷惘,甚至显得有些苍茫。在今天,金才笔下那种曾经熟悉的充满温度的乡土气息,已经渐行渐远,丢在了风中。

在笔者看来,诗集《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中最特别的是,诗人围绕着渝东南武陵山区的风土人情写出了大堆诗篇来,诗人笔下的乡村,其背景就是我们熟悉的乡村,也是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以笔者的阅读经验,诗人针对某个地域写上一二十首诗并不鲜见,但写上一大批诗作却不多见,这需要诗人从中汲取多大的养分才能写出来?

诗人金才从他的故乡思茅垭出发,以武陵山区为“画布”,以酉水、乌江流域为源泉,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把关于乡村的印象、记忆和情感都放置其中,共同构成了理想诗意呈现的乡村。从某种角度讲,仅这一系列诗篇,已足以证明他的乡土诗歌的品质。在这148首诗歌组成的诗集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镰刀和锄头,而是诗人直指内心和灵魂的思考。这里不再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而是厚重的思想呈现,是诗人内心高扬的精神旗帜。

掩卷沉思,再次确切地感受到,这本诗集在这个阳春三月的大好季节,给自己内心添了一份温馨。在这个夜晚,顺着诗选集《我碰到过侧身走路的人》编织的路径,跟着金才重温乡土,应该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和幸福。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