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3-03-06 17:19:1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郭兴春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杨钧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2年,黔江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构建以“粮油桑猪(牛)”为主导、“烟果渔菌(药)”为特色的产业体系,聚力打造肉类食品、茧丝绸、烟草等农业全产业链,坚决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防止返贫“三条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 黔江区羊肚菌种植基地

“全年粮食产量23.13万吨,‘稳猪兴牛’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新开建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达到71家,4000头奶牛场开工建设,撬动社会投资牛产业超过3亿元。在‘稳猪兴牛’带动下,黔江区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速5.5%,增速位列渝东南地区第二、全市第七。”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郭兴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介绍,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旱情等多重挑战,黔江“三农”人在不平凡中逐浪前行、奋发图强,不但端稳了“饭碗”,提升了粮食产能,而且有力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黔江“三农”工作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记者:2022年,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在抓粮食这个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黔江区有哪些真招、实招、硬招?

郭兴春:习近平总书记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两个“大”字掷地有声、意味深长,既是对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重要性的再强调,也是对我们如何更好端稳中国饭碗的再部署。黔江区坚持底线思维,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充分调动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积极性,兑现耕地地力保护和种粮大户补贴4971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454万元。全力开展农业生产抗旱保收,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4万亩,超额完成全年播种任务(72.56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3.13万吨。播种油菜面积14.12万亩、产量1.716万吨。完成大豆玉米复合种植6500亩。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8.3万亩、产量27.22万吨,其中羊肚菌采收5770亩、产量1100吨。撂荒耕地有序复耕复种。建立“区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户”工作责任体系,探索建立党员干部(亲属)带头复、承包农户主动复、经营大户集中复、集体经济组织兜底复“四复”机制,作为典型经验被市农业农村委推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00万元用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补,完成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扩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区集中倾斜,完成《黔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编制。2021年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万亩(占任务的60%)。通过竞争性立项,成功争取到渝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1.4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市级专债项目并已建成0.6万亩。

▲ 黔江区2021年太极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杨敏 摄)

记者: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黔江区在加快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与成效?

郭兴春: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黔江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持续动能。2022年,黔江区聚力打造肉类食品、茧丝绸、烟草等农业全产业链,认真履行肉制品产业“链主”单位职责,聚焦稳猪兴牛战略,制定出台加快牛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推动牛产业“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打造农业产业新增长极。全年新增生猪标准化养殖场15个,连续15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年出栏生猪77.06万头,增幅7.2%。新增100头以上肉(奶)牛养殖场71家,4000头高山奶牛养殖场、投资2亿元的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养殖项目开工建设,年出栏肉牛2.75万头,增幅7.6%,肉制品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黔江区加快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发展,强化烤烟生产过程督导,完成9万亩基本烟田划定,烤烟恢复性发展至3.4万亩(新增5000亩),户均规模50亩,全区烟叶产量8.02万担、产值1.3亿元。有序发展生态养殖,水产养殖面积2.34万亩,产量3827吨。种植青蒿6500亩,中药材产量达到8800吨。同时,猕猴桃、柑橘、茶叶等产业实现有序发展。科学制定农产品加工业“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发挥正阳市级农产品加工园集聚辐射作用,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13家,肉制品加工、饲料生产等新业态不断培育,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82亿元。

记者: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绿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绿色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手段。黔江区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绿色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郭兴春:黔江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走深走实,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等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广,全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0.25%、0.3%。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指出7个养殖场200万吨尾水治理整改并通过市级销号验收。有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牧草种植0.7万亩、生产有机肥2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0%以上,六九畜牧公司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市仅4家)。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巩固,组建由313人组成的区、乡、村三级天然水域保护网格管护机制,层层落实禁捕管理网格化格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亮剑行动”“零点行动”,实施水陆巡航护渔3万余千米,办理非法捕捞行政案件16起、查办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案件22起,提起非法捕捞水产品生态损害修复赔偿2起。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开展畜禽产地检疫3402批次,畜禽屠宰检疫1157批次,检查农资企业和个体经营门市部260家(次),集中销毁检疫不合格苗种850株。完善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体系,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3.6万张、实现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全区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新获市级以上农业品牌73个,黔江猕猴桃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四个一”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案例(全市唯一)在全国推广,“武陵黑猪”成功拓展到华东地区猪肉高端市场,溢价率达到150%。

▲ 黔江区4000头奶牛养殖项目开工仪式

记者:农技、农艺、农机具的不断更新升级应用,是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最有效途径,黔江区农业农村委是如何践行科技兴农的?

郭兴春: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不断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和应用,提升耕地产出水平,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升比较效益。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制定黔江区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第一次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开展国家级、市级水稻玉米区域试验93个品种,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46个。“武陵黑猪”杂交选育、外种猪本土化选育有序推进,“无抗生猪”标准创建获得18项国家专利。智慧农业蓬勃发展,黔江区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服务体系,覆盖全区30个乡(镇)219个网格321家生产经营单位,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人399人,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全程数字化可追溯。持续推动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新增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个。农机水平稳步提升,整合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1.2万余亩。推广山地适用农机具1052台(套),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开展机耕、机播、植保、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服务作业42.3万余亩,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到50%。

记者: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大动力。黔江区如何系统谋划推动新阶段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动力源泉?

郭兴春:黔江区聚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顺利收官,历时5年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正式通过市级验收并获得“优秀”评价,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数字化建设。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土地,强化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处,全区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率提升到50%。集体经济水平有力提升,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改革扩面到全区74个村社(其中贫困村社31个),农村土地、林业等28.68万亩资源性资产折价入股,农民变股民8万余人,探索出“自然风光股”“闲置农房股”等农村“三变”改革股权模式。在“三变”改革带动和中央专项资金扶持下,全区216个村经营性收入达到4346.63万元,村均20.12万元。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审计整改和质量提升行动,规范48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和内部管理,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56家,完成全区831个家庭农场质量监测,新培育市级示范社3家。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80人,培训高素质农民600人,11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被认定为市级“头雁”项目培育对象。

过去的一年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同样信心满满。黔江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郭兴春表示,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黔江区农业农村系统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斗争先创优、加快发展、创新机制、赛出形象,锚定“争一保二”目标不动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力争主要涉农指标增幅领跑渝东南,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样板区。

《农家科技》(2023年01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