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颜安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将于2月2日召开。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的重要会议。
刚刚过去的2022年,高温、疫情、山火、干旱交织,对重庆“三农”工作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不平凡中奋楫前行,我市端稳了粮食饭碗,提升了粮食产能,有力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接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夯实了基础。
数据为证,2022年重庆农业实现增加值2012.05亿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13元,比上年增加1213元,增长6.7%。
2023年是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接下来“三农”工作应该怎么干,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发展大局方向与目标明确。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重庆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新奋斗的底气——
粮食饭碗端得更牢
把时间拨回到4个多月前,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望着一茬茬水稻被卷入收割机,种植大户高保燕很自豪:“500多亩地能产米约200吨,实现产值200多万元。”
一口粮仓,饱暖万千种植户。2022年,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重庆粮食总产量为1072.8万吨,比上年减少20万吨,虽略有减产,但总体来讲依然保持稳定。从大食物观角度看,全市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果蔬产量实现双升,畜牧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农业稳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重生产、抓生产,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应有之义。2022年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首考”之年,重庆出文件、建机制、组专班,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要政治责任。梁平区制定出台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八条硬举措,将考核权重由2020年的5%提高到15%,进一步压实压细粮食生产责任;永川区将保面积作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首要任务,全力稳定粮食生产。
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注入,让农民种地得利。
“这是一个种粮人大有可为的时代!一次性补贴、农机补贴、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让我们干劲十足。”酉阳县花田乡何家岩村“花田贡米”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冉志细数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连连点赞。去年他种了150亩水稻,每亩收入2000—3000元。
“农民愿不愿意种粮,关键是看能不能赚到钱。一亩能产多少粮,一斤水稻能卖多少钱,化肥、农药、种子花多少钱……这都不是小账,是关系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大账。”市财政局农业处相关负责人说,重庆从2009年开始连续14年实施种粮大户补贴,对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进行补贴,每年惠及种粮大户2400多户,有力调动了种粮大户积极性,保障了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生产,要提高灾害防治能力,补上防灾减灾这一短板。
去年遭遇极端高温天气,重庆用足用好中央财政下达的11.58亿元救灾资金,用于解决农村饮水,保障秋粮生产。同时,积极组织专家深入一线调研灾情,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减少因灾损失。
智慧温室,光照、通风、温度智能调控;卫星定位,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播种、喷药、灌溉……近年来,粮食生产的科技底色越发亮眼。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1%,农业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推动重庆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征程的基础——
内生发展动力更强
今年春节,南川区石墙镇石峨村村民张先武欢欢喜喜在家门口贴春联、挂灯笼,做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祈福兔年顺遂、健康平安。
去年春节,张先武刚参加工作的女儿突发重病,让一家人陷入不安之中。随后,张先武一家被纳入监测对象,解决了低保、公益性岗位,提高了医保报销比例,女儿经过放化疗和手术,病情稳定下来,一家人的生活逐渐重回正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不仅要巩固起来,还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接续奋斗指明了方向。
去年,重庆上线全国首个防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可共享监测户实时变化情况,精准对接、序时推进,及时帮助监测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同时,开展“巩固脱贫保”“综合防贫保”试点,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返贫发生。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2022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18个脱贫区县均组建起巩固提升特色产业专班,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延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应贷尽贷。此外,还创新推出“富民贷”“渝快振兴贷”“江津花椒贷”“巫山脆李贷”等金融产品,助推乡村振兴。
如今,我市已创建榨菜、柠檬等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培育7个100亿级、8个50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路径的关键——
“两个要害”抓得更紧
“最近销量大增。”春节前夕,望着逐日飘红的销售数据,九龙坡区谢家湾涪陵黑猪肉专卖店销售负责人李兵信心满满。
从生长周期长、瘦肉率仅40%左右、每胎产仔量11头上下的盆周山地猪,到瘦肉率控制在55%左右、肉质肥瘦相间、产仔量13头左右的优质猪种,涪陵黑猪经历了漫长的选育过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年多来,我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种质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为抓手,新收集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400余份、收集保存畜禽遗传材料6000余份、水产遗传材料600余份,确定了42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建成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和市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初步构建了“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的保护体系,种业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提升粮食产能,靠良种,也靠良田。小雪节气以来,铜梁区侣俸镇文曲村,数十台挖掘机在陡峭的坡地上来回作业,整理出一片片平整地,挖出一条条防渗水渠。在场农民纷纷感叹:“建设高标准农田,小田变大田,地面更加平整了,今后的田更好种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更是耕地中的精华,有利于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片、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示范,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批万亩级、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96万亩,实现亩均增收近200元。
同时,针对地形地貌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建设投入不足等农田问题,重庆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去年以来,全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已涉及36个涉农区县,改造提升面积达57.8万亩,已超额完成去年初制定的50万亩计划,项目区土地综合产能提升10%以上。
新画卷的梦想——
和美乡村底色更亮
漫步在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整洁的硬化路蜿蜒延伸,路旁一幢幢草黄色的小楼排列有序,屋外环绕着一丛丛色彩缤纷的花草,呈现出崭新而温暖的山村风貌。
从“住在深山无人问,十户人家九户穷”到“条条新路盘山梁,房前屋后百花香”,莲花社区的变化是乡村建设的缩影。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我市指明了方向。建设和美乡村,打造美好生态,塑造文明乡风,留住浓浓乡情。
乡村宜居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近年来,我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
基础设施夯实了,乡间的业态丰富起来,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质扩面。
万盛经开区青年镇,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后,爱锻炼的人多了起来;石柱县桥头镇,在浙江从事互联网设计工作的刘书琴返乡办起了“冇名堂”民宿,客流不断;铜梁区土桥镇河水村开设互助养老点,流动助餐、助疗送上了门……
建设和美乡村,“美”是题中之义。经过几年的实施,重庆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4.3%、99%、28.6%,累计创建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最美庭院7.8万户。
“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重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提速。”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将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工程,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夫民之大事在农”。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号角声声催人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已全面吹响,巴渝大地的乡村振兴主战场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一个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新乡村正踏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