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共振效应”催生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01-13 11:28:5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方向

“红砖白墙好风光,车水马龙人熙攘,家家户户心欢畅,奔小康;柏油公路通到村,入户道路户户通,玫瑰花开人气旺,真的好……”2023年1月3日一大早,重庆市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十组村民田贵知就开始打扫院坝,嘴里哼着当地村民自编的歌曲《夸夸咱们西来村》。

“以前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村上的环境变好了,家家都修了花坛、堡坎。”田贵知说,“来过我们村的人,没有一个不夸我们村漂亮的。”

▲ 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人居环境示范片

近年来,西来村发动农户开展庭院、屋内、畜禽养殖场所等环境整治,实施农房风貌整治100余户,改水改厕200余户,同时动员群众规范庭院内外物品摆放,50余户村民家门口挂上了“清洁文明户”牌子。

西来村是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变美”的一个缩影。

为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一处美”到“处处美”,重庆市于2018年以来先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五年行动,采取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形式,部署了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连续四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2年12月22日,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文明维在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重庆将深入实施《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统筹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如何破局,核心在于百姓事百姓干,关键还要引导百姓改习惯。”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处处长刘明一语中的,“近年来,我们坚持乡村建设为民而建,从点到面引导百姓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多措并举,激发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共振效应。”

“厕所革命”怎么革?转变百姓观念从“根儿”改变

刘明提到的创造美好生活共振效应,“厕所革命”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一个土坑,两块木板,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飕飕,这是千百年来农村厕所的形象描述。为彻底改善“猪圈厕所”,刘明说,市农业农村委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决定从转变百姓传统观念破局。

2022年4月,在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区农村农业委干部通过走访,发现农村群众使用旱厕习惯的旧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花钱办厕所事。

“祖祖辈辈都用这样的厕所,习惯了,改起来麻烦!”不少村民怨言,把心思花在厕所上,还不如多在田里干几天农活。看到这样的情况,区农村农业委干部与南城街道西来村村民田贵知多次沟通,最终田贵知同意改造,为全村树样板。

“建了个无害化新厕所,干净卫生漂亮,没有难闻的气味,也没有苍蝇蚊子了,党的政策好啊,把我们农村的厕所改得像城市里的一样。”田贵知将自己厕所改建后,每天都有许多村民上他家来参观,“去老田家看厕所”成为当地一件新鲜事。当村民们看到5平方米的厕所干净、亮堂,瓷砖、抽水箱、蹲便器、洗手池等设备一应俱全,大家纷纷称赞:“确实安逸!”

样板的力量是无穷的,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十组的村民,不到半年时间,纷纷效仿田贵知家将厕所进行改建。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改建农村厕所的问题上,并非只有改建这么简单,要帮村民们算好经济账的同时,还要算上健康账、尊严账,最后要让每一个人从心底里认可改厕的好处。

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的改厕故事,在全市各个区县农村上演。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33.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垃圾革命”如何办?直面百姓诉求点燃美好生活热情

“厕所革命”的共振效应也延伸到“垃圾革命”,只是方式不同。

一直以来,农村环境卫生反复显现出的脏、乱、差,成为阻碍乡村增添“颜值”的“拦路虎”。“农村垃圾的处理办法向来靠风刮,久而久之路边垃圾也会堆积成山。”合川区燕窝镇新开村4组村民雷秀志说,农村垃圾的问题大家是看在眼里,意见却在心里。以往从村头走到村尾,找不到一个垃圾桶,地上的塑料瓶、纸板有人捡来卖钱,但塑料口袋等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无人清理。

“直到镇里的领导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才说出了心中的不满。没想到领导真的行动了起来,号召大家共同维护美好家园。这几年大家都改变了,每天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已经成为了习惯,门前街道干净了,心情也会舒畅些。”雷秀志说,现在的新开村,垃圾遍地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每天会有垃圾车来统一装运一次,送往镇上的垃圾处理点,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隔不远就可以看到有专设的垃圾箱陈列路旁,基本看不到有随意抛弃的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刘明介绍,充分听取百姓意见,了解百姓诉求,然后一个一个解决,是全市落实“垃圾革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百姓关心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就会支持和拥护这项工作,真正实现共振。”刘明感叹。

刘明介绍,自2018年12月全市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来,无论是以“三清一改”为重点,还是贯彻落实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以及开展“两扫”“两查”“一评比”等行动,老百姓都自发加入到环境卫生整治队伍,都是共振带来的效果。

而更大的效果,则是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区域处理”四级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参加全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的村子达到50.4%以上。

再以村容村貌改善为例,群众的共振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市100%的行政村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共有38.8万志愿者参与“洁小青”青年志愿服务、巾帼植绿护绿等活动,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常态化干净整洁。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向自然村(组)延伸,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的要求下,涌现出大量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其中梁平、璧山、巴南、铜梁、北碚、潼南6个区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 綦江区安稳镇崇河村

“污水革命”怎么做?接百姓“地气”完善基础设施

“污水革命”如何革出共振效应?

刘明介绍:“整治农村污水问题,因地制宜是关键。”

以涪陵区武陵山乡为例,基层干部走访调查发现,当地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不少,但结合1500米海拔的武陵山地,改造管网存在一定难度。经过与武陵山乡党委政府沟通,形成领导带头抓、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委托第三方对老旧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进行修复和改造,同时启动临时备用管网230米,确保武陵山场镇日均900吨生活污水得到及时处理,升级新建投资208万元新建730m污水管网,切实解决了当地生活污水问题。

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获悉,截至目前,重庆市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近1000座,配套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管网近10000公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8.6%,基本实现常住人口 1000户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位居中西部第一。取得如此成效,与全市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建设,实施了农村老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质监测,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衔接密不可分。

“美丽经济”如何催生?分类整治多元结合

“让农村老百姓形成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共振效应,‘三大革命’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点,打开了他们传统观念禁锢之窗,但更需要我们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画一个圆。”刘明说。

圆怎么画?记者从重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中找到答案。

如细化标准,分类推动整治,将全市约8000个行政村划分为三类、2万个村民小组(社)分成三挡,一类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二类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提档升级;三类村做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再如突出特色,打造独具巴渝魅力的和美村庄。村庄规划注重保护乡情美景,充分挖掘、保存好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着力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农村原生态画廊。房屋改造突出“小青瓦、坡屋顶、青瓦房、白粉墙、雕窗花、转角楼、三合院”等巴渝民居特色风貌。环境美化坚持不砍树、不拆房、不推山、不填井的“四不”原则,引导村民在院坝前后建小菜园、小果园,用本地四季常用青菜和果树绿化、美化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充分做好了多元结合。一方面是与产业振兴相结合。按照“乡乡有创意、村村有特色、组组有新招、户户出亮点”突出业态培育,形成一批“一院一景”“一院一韵”的农家新貌。另一方面是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刚脱贫的村重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治理“脏乱差”突出问题,以干净整洁的环境风貌提振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同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按照“可看、可玩、可参与”原则,配套完善以院落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等设施,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绿色产业链。此外与乡村治理相结合。通过环境整治推进乡村治理,引导群众及时整理家什杂物,整齐堆放生产生活用品,保持院内外干净整洁,以良好家风带动村风民风。

“当前,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从追求干净整洁进展到美丽宜居阶段,从点上示范发展到整体提升的新阶段。”刘明介绍,接下来全市将由点到面,示范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到2025年力争每个区县建成1-2个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同时,重庆将持续深化实施千个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

示范引领实现新一轮创造美好生活共振效应,新重庆,新乡村,未来可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