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迎着初升的朝阳,重庆党政代表团一行踏上开往成都的列车。
到四川去,与亲兄弟会面,共同召开两地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聚焦重点、聚焦共性、聚焦共赢,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们昂首阔步——
这个重大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们奋勇向前——
3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重点区域协作扎实有效、重点领域合作拓展深化、重大平台能级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加速期”。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万亿元、增速8.5%,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6.5%,两年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2022年前三季度,川渝两地克服高温干旱、缺电保供、疫情频发等超预期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携手争当西部地区
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同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压舱石”“定海针”
2022年10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川渝两地要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1年12月,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提出,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此次,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产业集群地位实现新跃升的体现,还意味着,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这个领域,川渝两地已联手完成阶段性使命,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
抓住重点关键领域,才能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协同补链强链的重点项目之一。此前,川渝产业聚合不足,存在产业同质竞争、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等问题。现在,川渝正协同补链强链,合作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规划发展“一张图”,川渝两地累计出台产业政策文件156项,其中,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布局及产业链全景图》等政策文件25项,专项、关联、配套要素及共性政策达到148项。
一系列举措让要素融通呈现新面貌,产业创新提质取得新突破:
目前,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生产了全球66%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有这些产品作为支撑,成渝地区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不仅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相融共促。汽车产业也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联合对外招商、共建合作园区,携手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川渝汽车产业展现出产业链合作的强大韧性,汽车产业实现逆势增长,合计生产汽车139.3万辆,同比增长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8%。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方面,重庆、宜宾列入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川渝间累计建成省际高速公路“电走廊”11条,成渝“氢走廊”已建成加氢站24座、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567辆。
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同为川渝支柱产业,正联合做大做强,加速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压舱石”“定海针”。
勇当内陆地区
改革开放探路先锋
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2022年9月26日,两江新区重庆北站人和隧道,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挖掘机挖出了第一铲土。
这标志着成渝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未来重庆到成都将实现50分钟通达,“双核”时空距离将再一次缩短。
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当今时代,开天辟地,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项目工地。仅2022年,川渝共同推进实施共建重大项目160个,投资1889.5亿元。全年的目标计划,仅用10个月就提前完成。
一系列重大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
地面,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重庆段、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项目加快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20条;水上,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项目进展顺利,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形成;空中,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四川乐山机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四川达州机场正式通航,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立体网络”,正加速成型。
川渝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机架总量超36万个;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布局;启动建设“东数西算”工程算力重庆枢纽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相关项目落户成都;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川南—渝西输气管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成渝地区新基建快马扬鞭,落地见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开放营造良好环境,内陆开放新高地,在成渝地区加速崛起——
2022年以来,川渝两地持续深化中欧班列(成渝)定价机制,前11个月累计开行超5000列;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辐射全球118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高水平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2022年前三季度,两省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36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8.87亿美元。
开放格局打开,成渝地区发展前景豁然开朗——
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江达海;向西,开行中欧班列,融入亚欧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战略通道;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南亚;向北,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可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
在依然复杂严峻的全球形势下,成渝地区已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窗口,有力助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开放,川渝思想统一;改革,两地行动一致。
2022年9月,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跨省域都市圈规划《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四川广安市被全域纳入规划范围,成为全国首个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
3年来,这样的“全国首个”还有很多——
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中欧班列(成渝)号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
川渝两地携手将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一系列改革成果斐然——
川渝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快速推进;成渝两地正积极合作开展国资国企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第三批101项“川渝通办”事项已全面落地,通办事项已达311项,累计办件量超1000万件……
改革开放,知行合一。川渝两地成为足以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探路先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枢纽作用。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重要科创基地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共同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拓创新、高质量发展,必须补强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
破解科技、人才、创新的发展之困,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合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科研攻关。
寒冬腊月的虎峰山下,依然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超瞬态科学是当今前瞻科学问题,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引领性方向之一。今后,超瞬态实验装置将重点结合成渝地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核工业技术等重点产业需求,开展高分辨分子动力学、极紫外光刻等基础前沿研究,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
算力,是支撑超瞬态实验装置等科研工作的基础。刚刚整体搬迁到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中国科技云成渝枢纽,恰好能提供算力帮助。
此次迁移,最大亮点是将过去的中国科技网成都区域中心升级为成都科学城的中国科技云成渝枢纽,其职能服务范围由原来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拓展到成渝地区的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和其他科学数据中心。
心有灵犀的不仅仅是西部(重庆)科学城与西部(成都)科学城,川渝两地各区县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也在科研平台的共建上下足功夫。
如,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强化了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和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天府创新装备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也建成在即。
又如,位于江北区的长安汽车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都电子科大等院企开展新能源汽车横向合作;登康口腔与川大华西口腔医学院联合开展新材料研究及应用;京天能投参与四川乐山职院新校区开展智慧能源项目建设等等。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创基地,川渝两地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能级不仅“高大上”,还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美味的金佛山方竹笋,被誉为“笋中之王”,但因生长环境海拔高、产量低,不宜规模化种植。为让天赐美味端上寻常百姓餐桌,川渝携手,一起开动脑筋——
四川大学优生遗传学专家丁显平,在重庆南川建立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采用分子遗传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对金佛山方竹进行低海拔驯化,让川渝更多地区种上了方竹笋。
这样的实验室还有很多:仅2022年以来,川渝两地加快共建步伐,当年认定了包括特色食品、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等5个重点实验室。
川渝携手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创基地步伐明显加快——
不仅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两地还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联动共建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重点实验室,推进金凤实验室建设,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申报实施重点研发项目60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也顺利获批建设。
共创高品质生活
更加惠民便民利民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两地群众获得感满满
2022年初,家住荣昌区的蒋女士被诊断患上子宫内膜癌,在“家门口”的荣昌区妇幼保健院,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石钢教授成功帮她进行了手术。
石钢教授是全国知名专家医生,他是如何被邀请到荣昌的?
2020年,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荣昌区妇幼保健院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紧密型医联体。院长由华西第二医院派,同时还有十余名专家教授担任荣昌区妇幼保健院学科主任及特聘专家,工作期限一年。
于是,像蒋女士虽然人在重庆荣昌,也能第一时间享受到石钢这样的四川省级专家“面对面”诊疗服务。
从川渝两地医疗资源共享中获益的,不止是荣昌。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实施以来,两地毗邻地区建立了110、120协作服务机制,医疗检查检验结果跨省互认超160万例次。
除了医疗卫生领域,川渝两地携手,为群众共创高品质生活的典型案例,还涉及教育、就业、体育、养老、救援等领域。
有关统计数据还显示,仅2022年前三季度,两省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8.3万人。教育文体资源共建共享,推进22所高校65个优势特色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川渝双向本科招生计划投放名额均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共建田径项目国家队,举办“巴山蜀水·运动川渝”等活动。卫生养老事业互促互认,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快建设,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251万人次,实现养老机构设立备案川渝通办。应急联动合作不断深化,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工建设,开展2022年川渝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便捷生活行动持续拓展,两批次43项措施全部实现,成渝高铁日开行列车80—120余对,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固定电话通信资费一体化,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2.6万人次、发放异地贷款19.59亿元。
除了共享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川渝两地还联手举办消费节活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2022年12月28日,川渝两地商务、文旅、发改等部门联合举办的2022“成渝双城消费节”暨2023“爱尚重庆·迎新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活动聚焦成渝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推介“解放碑-朝天门商圈”“重庆光环购物公园”“大九街都市文化旅游特色街区”“交子大道”“玉林东路特色商业街区”等成渝两地20余处代表性新消费场景。川渝上千商家的联动、上亿迎新消费资金投入及上千场惠民暖心促销活动,为两地群众带来了富有国际化及巴蜀特色的迎新消费盛宴。
高品质生活,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两地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统筹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检察协作机制。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超280万亩。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联动机制,联合编制23条跨界河流“一河一策”河流保护方案,川渝跨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部建成并实现数据共享。2022年1—11月,重庆、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分别为93.1%、90%;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保持为优。
高品质生活,还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2022年重庆卫视、四川卫视共同举办春节晚会,深受群众喜爱的巴蜀笑星、曲艺人轮番登场献艺,给两地观众带来欢声笑语。
巴蜀山水相连,川渝同根同源。
你有人来人往的宽窄巷子,我有灯火辉煌的洪崖洞美景。你有一碧万顷的青城山,我有气象万千的缙云山。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刚刚闭幕的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为共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设定了更具体的发展目标,铺就了更务实的发展新路径——
双核联动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携手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开工建设,加快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以此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通过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合作,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共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等,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通过扩大优质消费供给丰富群众生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创造更好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让群众生活更便捷,以此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3年,让我们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秉持“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意识,锚定“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办好自己的事情,抓好合作的事情,把“双城记”唱得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