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洪涛 刘辉 方向 李文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这条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容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也给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的人们带来了发展的信心。
重庆沙坪坝区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扎实的农业基础,朝着农文旅融合方向稳健发展,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本网精选全区4个乡镇,让读者充分触摸沙坪坝农文旅发展的盛况,感受处处营造出的“诗意田园”,体会那些奋斗的新时代农业人。
回龙坝镇:追梦人吃透政策打开乡村发展密码
10月26日一大早,谭小川打开手机,看着看着就笑了,急忙对妻子说:“老婆,我们庄园发展的春天又来了!”原来,谭小川看到的是,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当看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他心头一震:正在美化建设的川菲庄园,将会得到政策的加持。难怪如此高兴。
谭小川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梁滩桥村川菲庄园“庄主”,流转土地107亩,种植葡萄、草莓,桃子、李子等优质水果,为市民提供采摘体验、休闲娱乐、餐饮垂钓等服务,是沙坪坝区农旅融合的成功案例之一。
孩子们在川菲庄园采摘草莓
“回龙坝镇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成绩较为突出,全镇像谭小川一样流转土地从事农业旅游的企业就有66家,面积超过5000亩。这些企业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对政策的深刻理解、创业实干的精神。”沙坪坝区文旅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1年,谭小川敏锐地发现,我国首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也在这一年,国家对农村扶贫加大了投入。“综合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我觉得到农村发展产业可以抢占先机。”谭小川说。
由此,谭小川在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发展葡萄产业。就在这一年,杨和平也来到回龙镇大桥村杨合湾社栽种了10余亩的桃树。
2016年,几乎在同时,两人在网上发现国家首次提到“全域旅游”这个词。
“专家解读说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再就是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这两点让我眼睛一亮,再联想到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综合这些信息,我相信,我一定会迎来幸福的春天。”谭小川说。
谭小川和杨和平开始聚焦农文旅休闲旅游的建设。2017年,谭小川对葡萄品种进行改良,引进桃树、李树、柑橘、草莓、山羊、孔雀、宠物兔、天鹅等,并新建三个鱼塘,增加游客的采摘、垂钓体验。杨和平也调整发展思路,不仅充分发展脆桃、黄桃、李子、葡萄、柑橘等种植业,还修建鱼塘、观光亭和步道,整治花园、草坪广场等。
脆李产业
如今,像谭小川和杨和平这样的回乡创业者越来越多,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
“我们能够发展起来,重要的在于政策,所以谋局者特别重要。”谭小川滔滔不绝。在谭小川看来,谋局者首先是沙坪坝区政府,先后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其次是回龙坝镇政府,引导企业规范化、特色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据记者了解,回龙坝镇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199个合作社,每个村各有特点。
四龙村,着重打造“桃花村”品牌,重点布局发展以龙潭脆桃、水蜜桃、葡萄、血橙、沃柑、歪嘴李等高品质水果;回龙坝村,着重打造“杏花村”品牌,规模发展金沙杏;大桥村,着重打造“酒乡村”品牌,保护利用好具有百年酿酒历史的区级文物保护地“大湾烧酒坊”,挖掘巴蜀地区酒文化,建设酒文化科普基地;梁滩桥村,着重打造“画廊村”,重点围绕梁滩古桥、梁滩竹林、梁滩田园等自然人文风光,保护打造好梁滩画廊……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论述,已打开乡村高质量发展密码,掌握了政策,埋头大干,就能掌握了打开密码的先机,你下次来,我这里会更美。”谭小川握住记者的手说。
歌乐山街道:一根钓竿撬出生态园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的颐麓欢歌生态园,在“钓圈”是相当出名的一块宝地,无数钓友慕名而来,一呆就是好几天。
近年来,歌乐山街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动各村通过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战略,走出了数条致富之路。而通过改变产业格局,养殖、经济双增收的垂钓基地,已在当地初显规模。
垂钓中心
“书记,我想回来把鱼塘变钓塘,不想在外面打工了,你给支点招。”2012年初,端凯辞掉了厂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在跟家人商量一番后,大年初二一早,他敲开了村支书陈刚的房门。
陈刚不紧不慢地把刚烧开的水倒入茶杯,递给了端凯,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两个字:“支持”。
陈刚表示,端凯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有股不服输韧劲,当他提出这个点子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发展“垂钓基地”为试点,来改变周边鱼塘养殖经营现状。
有着十七年钓龄的端凯,起初只是邀约三五成群的钓友来鱼塘钓鱼,钓上来的鱼就称斤数卖,一来二去发现不仅赚不到钱,反而来的人还越来越少。“做生意不能只靠朋友支持,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我都懂。”端凯告诉记者,发展初期的确困难,寻找长期盈利的经营模式,他和陈刚经常在鱼塘边讨论到深夜。
端凯指着鱼塘向记者介绍,以前鱼塘坡坎都是泥巴地,存在安全隐患,后来硬化路面,还修了石桥,才规范起来。随后,邻近的几户村民也开始跟着做垂钓生意,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陈刚书记带着我到外地考察,后来用几个集装箱在钓塘旁搭建基地,这才有了餐饮和休闲项目。”端凯说,现在他经营的钓鱼中心除了垂钓、餐饮,他还圈养了两只孔雀,供游客们观赏,一年营收可近百万元。
如今,垂钓产业已成为歌乐山的重点产业。据歌乐山街道农服中心主任邓瑶介绍,2022年歌乐村杉棠树鱼池建设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大田湾垂钓区建设项目正在报批审核中,发展杉堂树、陈家湾、朱家湾、大田湾四大垂钓区路亚竞技、休闲垂钓等多项目服务,预计年总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年产值约500万元左右,增加集体收益约50万元以上。
除了发展垂钓基地,歌乐山街道还全方位的为各村在产业结构上寻求突破。
颐麓欢歌生态园区里的多肉植物园
在颐麓欢歌生态园区里坐落着一间像艺术馆般的多肉植物园,里面展示着近千个多肉品种,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是学校组织研学课程的良好选择。在这个植物园里不仅能观赏多肉,还可提供陶艺手作、自助烧烤、户外露营等休闲娱乐项目,广受大家好评。
回顾歌乐山街道在整体调整各村产业结构的路径中,不难列举出已初成规模的亮点工程。由规模化发展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通过人才引进、专家引导向村民提供保姆式服务,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邀请产业规划单位多次现场考察,召开推进会,树立典型,指明方向,让乡村振兴工作大步迈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丰文街道:艺术家们守望的“田园牧歌”
踏进沙坪坝丰文街道三河村地界,青山与鲜花夹道,乡土和艺术相融,沿着干净蜿蜒的沥青路盘山而上,一个个艺术秘境被揭开。
青瓦、木梁、土罐,依山造势的远山有窑古色古香;群山之中白色城堡石头花园充满浪漫和神秘,让人如同置身希腊;萤火谷文创农场让你走进充满野趣耍事的森林王国;成排精美的瓷器将缙泉烧装点得精致、文艺;现代化的三合美术馆陈列着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带你走进美与创意碰撞的世界……
远眺石头花园
“一山一栋,如果航拍,能让你如同置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巴黎,希腊,英国……”石头花园的联合创始人王芳快乐地描述。作为重庆大学城的后花园,三河村青山环绕,远离尘嚣,吸引着大批有情怀有理想的设计师、策展人、陶瓷大师、画家、琴师,他们给三河村带来了现代化的艺术理念、清新的文艺气息以及资源、资金。这一座座独具特色、跟青山相融的建筑就是他们享受田园牧歌、沉浸在艺术世界的外化表现。
目前,三河村通过“三变”改革,累计盘活闲置农房26栋,引进和打造了石头花园、三合美术馆、文化大院、缙泉烧、楠之林雪生态园、远山有窑、远山茶社、萤火谷农场、伴山漆、玺美漆画艺术中心等多个文创企业和项目,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来到三河村,逐渐形成了艺术家村落。
艺术家村落的成形跟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开。
2017年,台湾农业专家黄金生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在三河村建立萤火谷文创农场,在农场内孵育萤火虫,发展生态农业和自然教育,一经推出引起极大反响。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萤火谷的成功表明了久在城市里的人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沙坪坝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实践把文化元素、乡土元素植入乡村旅游,是文化兴村的创新实践。自此,一场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拉开了三河村艺术家村落的蜕变序幕。
萤火谷
“以前这儿都是荒山荒野,这个房子只有两个残壁,我们自己一边修路一边运材料。”回想起刚来三河村的场景,石头花园联合创始人徐燕红百般滋味,“现在好了,政府又是修路,又是修水电。”
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精心设计的景观和建筑沿路分布,石头、竹子、土罐等本土材料成为当地的造景主角,原有的建筑风格、乡土风情被最大化保护,村民们将闲置房屋出租,各种针对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接踵落地……
就在不久前,朴实有华的三合美术馆正式开馆。这家美术馆集名家艺术品展览、美术沙龙、教学创作研究院、茶艺等于一体。独特精致的空间设计,颇具先锋感的艺术品让人惊叹——它竟是一个村里的美术馆!
“艺术深入农村,打破了大家对农村的固定思维,农村可以不是土的,也可以有国际范儿的。”三合美术馆的馆长冉刚表示,美术馆的入驻让三河村开起了一场“文化启蒙”与“美学启蒙”。
如今,三河村的村民们开始做一个“艺术初学者”,越来越多的房子修葺一新,房前屋后栽种着各色花草,就地取材的石头、竹子制作成小景观。蓝天白云下,青山掩映,屋舍俨然,道路整洁,整个三河村显得那样的干净和宁静。
中梁镇: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风景线
有山有水,有屋有田,还有公园,这样的生活你想拥有吗?
提到“美丽乡村”,位于沙坪坝区的中梁镇在最近几年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或许你在朋友圈里见过别人分享百米彩虹滑梯,又或者你在小红书里发现露营美景背后的一抹红枫,说的都是这里。
“山乡巨变”的口号在中梁镇成为一道风景线
“普照寺水库,原本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这几年被精心保护,如今水库生态环境优美,绿水青山倒影湖面,还修建了环湖一周的步道,古香古色的亭台小阁,点缀上特色的农家小院,别有一番味道。”中梁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况小英向记者介绍,镇政府一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头号重点工程来抓,提倡生态文化先行,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撂荒地、闲置农房等“沉睡资源”,打造“农文旅”产业,如今已初见雏形,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休闲农业+研学旅游”等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园发展,让很多“走出去”的村民又回到故土“再创业”。
上了中梁镇必吃榜的“二妹乡村菜”,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2019年初,厌倦了在外打工的肖敏,选择回到家乡中梁镇开饭馆。“不敢想象,回家的路变成了景区,连家旁边的水库都变得这么美。”肖敏说,在外打工的那些年,中梁镇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化,拿出小时候在家门口拍的全家福,再看看现在,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路修好了,居住环境也变好了,原来的地名变成了景点,更多像肖敏这样的年轻人都愿意选择回到中梁镇发展。谈及这几年的变化,肖敏说,选择回来并不单纯的是为了增加收入,更多的是生活环境变化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中梁镇开心农场
近年来,中梁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结合农文旅项目推进,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努力实现村庄建设规范化、村容村貌特色化、村庄绿化、景观化等工作,打造出太寺垭森林公园、灿若湖、开心农场、七彩滑梯等满怀乡村风味,充满田园气息的城郊景点。据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中梁镇农文旅产业收入超过5212万元。
中梁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桃向记者介绍,以前在中梁镇,村民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农业,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地有田,但收入不高。
杨桃说,中梁镇在农村“三变”改革中,通过流转土地,让农民变成股东,即使变不成股东,也要成为“上班族”,使农民从传统的种养型,开始向现代职业型农民转变,鼓励村民开设城郊农家乐、景区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来增加收入。
除此之外,中梁镇还打造了“土货集市”,让农民培育的精品水果、绿色蔬菜、羊肚菌、泉水豆芽等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有了零售渠道,游客不用进入农户家,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农产品。
如今,中梁镇正逐步按照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水平绘就中部“诗意田园”的工作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果园、菜园、田园、花园和家园”治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风景线,加快推动农区变景区,在土味中彰显品位,在质朴中体现大美,立志成为都市人安放乡愁记忆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