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敢闯敢干”做时代先锋,“唯实争先”立时代潮头。
为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走好新时代之路,上游新闻推出“敢闯敢干 唯实争先”系列报道,彰显敢闯的精神、聚焦实干的品质、发扬创新的活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12月18日,重庆兆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兆宏起了个大早,在水果基地忙得不可开交。14年前,他回到荣昌清流镇探望父母,看见家乡成片的荒地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
村里的小果果卖向全球
要想带领乡亲们致富,自己首先得干出个样子来,这是秦兆宏一直以来的思路。回到家乡后,秦兆宏四处考察,也请来专家指导,最后决定种植塔罗科血橙,而这一干就是14年。
发展初期,秦兆宏的种植之路并不顺利。2011年,一场霜冻让他的整个果园几乎绝收。“亏了80多万元,只能把中心城区的房子卖了,填上流转资金的窟窿。”秦兆宏说,当时虽然心疼,但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这样的坚持也给秦兆宏带来了回报。之后几年,秦兆宏的种植产业逐渐好转,产业规模也逐渐扩大,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参与进来,他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和带动全镇2000余户村民发展柑橘产业。产业做起来以后,还吸引许多外面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来,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清流镇的柑橘产业万余亩,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农户年均增收6850元,57户贫困户如期脱贫,解决了5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的问题。所培育的柑橘产品,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俄罗斯、泰国等地,实现了荣昌区水果出口零的突破,为全市血橙类出口首次。
“这也离不开重庆人才环境越来越好的功劳。”秦兆宏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现在已经有了成型的技术团队,不少技术人员都是80、90后。他说,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有对人才返乡的政策支持,乡里外出打工的不少年轻人也都回到家乡,这让公司的发展多了人才支撑。
服务群众“闯新路”
清流镇血橙产业有了一定规模后,要站稳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坚持走标准化、科技化建设之路,秦兆宏在外出学习培训中,十分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理念。
经过多方请教、认真思考后,他向区、镇两级人大提交了《关于加强荣昌区柑橘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加强荣昌区柑橘产业植物检疫的监管力度的建议》,得到采纳和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及时对柑橘苗购入渠道乱象开展专项整治,有效地保障了全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荣昌种养殖产业发展不错,专家、行家多,他们给我支了一招:搞现代化农业。”秦兆宏说,“现在重庆的人才发展环境越来越来,大家都很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的发展,所以经常会组织一些技术培训,这对企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决定发展现代化农业后,秦兆宏不仅带头从自己果园率先示范,还组织11名农技服务队员走村入户,去宣传动员种植大户并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目前,各种植大户的标准化柑橘园建设率达60%,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除了配备智能灌溉系统和可视化管理系统外,秦兆宏还聘请了来自重庆市农技总站、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5名专家组成科研团队,解决柑橘种植中的各类“疑难杂症”。
秦兆宏介绍,为保证农户利益和公司的长足发展,下一步公司还将建立“四免一统一”机制,即:公司免费提供果树苗,免费送农户外出培训、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为农户购买农资用具,由公司为农户进行统一包装销售,把当地农户培养为潜在人才,实现共赢。
村级集体村均经营性收入19.6万
像秦兆宏一样,重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很多。
武隆区种植脆桃的申建忠,带动全村发展脆桃种植面积3500亩,每年全村脆桃产量超500万斤,产值逾3000万元,辐射带动全区8个乡镇、42个行政村、1300余户农户。
潼南区严寨村发展辣椒的欧敏,抱团与周边豆桥村、龙湾村、杨柳村、换沟村和米心、双江、塘坝等镇村发展辣椒产业1500余亩,以“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集中收购+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去年共清查核实集体土地1.08亿亩、集体资产1176亿元。全市9200个村级、85000多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810万人次。
在“三变”改革方面(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1年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累计达2234个,占比24.3%。全市68个乡镇开展“三变”改革整乡镇试点,酉阳花田乡、巫溪通城镇、丰都栗子乡、彭水善感乡等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全部纳入整乡镇试点。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三变”改革村稳步扩大到3797个,占比超过40%。
据统计,2021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经营性总收入18亿元,村均19.6万元。全市29.8%的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5.5亿元,村均17.7万元。全市40%的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