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12月7日讯 2022年11月,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重庆市最为艰难的一个月。为保障重庆人民的生命健康,也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庆医科大学响应政府号召,2000余名师生主动报名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线。
当中的很多学生在人们看来还是“孩子”,缺乏临床经验,缺乏应对能力,但当他们真正“站岗”在抗疫一线,他们褪去稚嫩,纪律严明地、有高度责任感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局面,他们认真学习和总结,在医疗救援、物资保障、信息统计等方方面面都做得高度专业有序,以实际行动保护重庆人民的生命健康。
以下文字截取自重庆医科大学第11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们的日记,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这群可爱的人的医者仁心、赤子之心,以及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
叶惠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防控工作,没有旁观者。作为一名在职研究生,一名拥有7年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知此刻的科室非常艰难,因人员抽调、隔离、封控等原因,人力资源非常紧张。告别爱人和不足三岁的孩子,我毅然收拾好行囊住入了科室。
这一个月里,我和同事们在岗位上,认真做护理,耐心做宣传,文明引导患者及家属配合疫情防控。
12月17日,我所在的病区先后出现了5例阳性患者和家属,其中一位87岁消化道出血的婆婆因病情危重无法转入医院的隔离病房。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主动成为了她的特护。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婆婆合并有偏瘫、老年痴呆以及心房纤颤病史,生命体征极为不稳定,需要24h严密监护。记录,翻身,拍背,输液,打针,喂药,更换因大便失禁污染的床单被套……
这在平常,工作量已不算小。现在,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和N95口罩,有时还是有些喘气。每次脱下防护服,汗水打湿了衣衫,防护口罩和帽子压出勒痕,很久都不能褪去。
我年轻,要挑起重担。然而,期间,疲劳和压力,也曾让我有过害怕,有过焦虑。
庆幸的是,每当我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我尊敬的导师李跃荣教授、护理学院的老师、科室的老师们都及时关心、问候,这让我备感温暖。
这一个月里,我的导师正带着学校11队研究生志愿者队伍奔赴在九龙坡区抗疫最前线,我的师姐妹们也都在渝中区支援,“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只要防护不走样,我们就是安全的”。每当我在为阳性病人操作的时候,脑海里总能浮现出李老师的叮嘱。
这一个月里,我们的护士长张燕老师和我们的主任姜政教授也从未离开过病房,他们都在和我们并肩作战。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从办公室路过,都看到他们伏案工作的身影。
这一个月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为这场战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一切的一切,给了我无穷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同的身份,同样的担当,身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很自豪,在这璀璨的抗疫星河里,也有我的那一点点星光。
我坚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只要“逆行者”不退缩,在祖国、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在前面,奔赴四方,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街区会重返热闹,地铁会回归拥挤,小镇上的早餐铺子和市中心的五彩霓虹,都会一如既往。
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邬小容:在实战中成长
在这次严峻的疫情中,我清醒地意识到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在政府和学校的号召下,第一时间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在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现在,工作接近尾声,我还能回想起自己从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到出发时那种忐忑、紧张的心情。
第一天走进社区,我就意识到这不是操作考试,不是模拟演习,而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我感到特别紧张,因为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车上,在酒店,在路上,在穿防护服前,我都一直跟小伙伴说:“咱们一定一定要好好穿慢慢脱,注意手卫生,消毒消毒,互相监督!”到了社区,我们都有点傻眼了。学校的培训是给我们严格按照标准的分区进行的,但是在社区,没有明确区域划分,没有一脱区、二脱区,我们得一起根据所学和现场环境临时建立区域。
所幸的是,即使紧张我们也在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的情况下,很好的完成了第一次任务。这一次,我们4个人就采集了2000余次核酸。
每天,导师在“智囊团”群里问候,“今天可好?”“有问题随时联系!”“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我期待,我们的回复总是能让她安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防护服越脱越熟练,核酸采集也越来越熟练了”这是我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了。但是,正如老师所说,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不放松!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规范,做到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同伴保护好人民!
▲邬小容入户采集中
现在,任务结束了,作为医学生,能够为这次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是感到开心的。此次战“疫”让我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满足,得到了个人修为和精神品质的提升。
我们,在实战中成长!
熊韩:誓将病毒斩于马下
重医人勇敢地站出来了!虽然我们只是医学生,只是医学研究生,甚至只是初入校园的研一新生,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积极响应市卫健委和学校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誓要将病毒斩于马下。
2022年11月13日,没有过多的准备,仅带着几件衣服,重医志愿者踏上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经过领队老师严格的培训,我们11队第二天便投入了紧张忙碌的采核酸工作。
第一次“扫楼”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熟练地完成几天开台采样核酸之后,那时候我的操作已经比较得心应手了。刚听见有入户扫楼任务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但却没有丝毫的退缩。虽然扫楼危险系数很高,很有可能会碰到尚未检查出来的阳性患者,存在被感染的几率,有的居民因为被隔离心情和脾气变得有点差。但是,在近一周的采样中,领队老师每次都详细地讲解了穿脱防护服以及洗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且每次采样都亲自到现场为我们指导。想到这,我一下子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有底气,只要做到老师要求的事项,我觉得“扫楼”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能行!
天气微凉,领队老师和我们一起到达了扫楼目的地——广厦城蜜宫9栋。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我们穿好了防护服,带上工具和志愿者出发去各自负责的楼层。那一刻,我和搭档都格外冷静,我们挨个敲响房门,先提前告知居民我们的来意,请他们做好准备。先前老师的指导让我们做事井井有条、镇静自若,配合十分默契,居民们也热情配合。
▲熊韩与熊康琳入户采样中 李跃荣摄
一层楼结束,进入下一层。当一声声“谢谢”从居民们口中传出时,我们上下楼梯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疲惫也一扫而空。采样全部完成,走出那栋大厦的时候,我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准医生,我成功地挑战了自我,挑战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那一刻我格外感激领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的生活能回归正常。
后续的分区操作与采集信息与试管的正确交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严防交叉感染,最大限度地保证采集质量,帮助队友消杀、监督队友脱防护服,指导志愿者脱防护服、手卫生,是这个时期我们该做的事情。因为,只有环境安全了、大家安全了,我们才安全。
最后,愿冬日的暖阳早日破开疫情的阴霾,愿寂静的重庆早日重返往日的繁华,愿城市的烟火气早日飘洒在广袤的天空。
张颖嘉:与光同行,静待花开
经过前几天的工作,我们已经能够熟练上手了。无论是定点的核酸采集、医疗物资的准备,还是高风险社区的上门采集核酸,尽管穿上防护服,带上面屏的那一刻,朦胧的视野会让人略感不安,但没有一位同学胆怯和退缩,真正穿上这身白色“战袍”时,我们就被赋予了责任与使命,像是隐身衣,隐去了人性的懦弱,害怕和伤悲。我们也必须散发希望,用最勇敢的姿态挡在前面,这便是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七步洗手法、口咽、鼻咽拭子采样、穿脱防护服、医疗垃圾分类打包这些看似平常繁琐的事情就是我们每天的工作。“啊~屏气,抬头”“注意保持1米距离”“戴好口罩,不要随地吐痰”“稍等一下,消完毒再过来”等等,成了每天的口头禅。
当然,还有即使在寒风中排了很久的队,或许有些不耐烦,但还是会很真心地跟我们说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是看我们身着单薄的白大褂会担心我们冷不冷的热心居民;是小朋友都会超级配合还会笑着说到:今天这个阿姨真的好温柔哦,谢谢阿姨……
虽然我们和她们可能只有这一面之缘,也不知道她们的名字,虽然还不能接受“阿姨”这个称呼,但我也能真切感受到居民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这当然也是我们和重庆人民的双向奔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始终相信,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期待与光同行,疫情散去静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