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12月7日讯 2022年11月,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重庆市最为艰难的一个月。为保障重庆人民的生命健康,也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重庆医科大学响应政府号召,2000余名师生主动报名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线。
在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老师张晓清和重医大附一院老师李跃荣的带领下,重医志愿者11队到达九龙坡区西彭镇参与疫情防控23天。正如出发前的约定和目标——“全部人员健健康康来,平平安安回”,全队实现零感染目标。
以下文字摘自李跃荣写下的日记,让我们从带队副队长的视角来走进这些美丽的逆行者,最可爱的白衣天使。
接受任务
11月13日,周日,中午12:30。护理部紧急通知,紧急集合,外出一周,负责对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志愿者进行现场培训,随队指导并现场参与支援重庆市中心城区疫情防控工作。
二话没说,放下正在扫尾的限时教学任务,拉起行李箱,匆匆赶去学校与学生汇合。疫情暴发以来,每个医务人员,都准备好了行李箱随时准备根据小区情况入住医院。
去往西彭的大巴车上,与科室同事联系要穿脱防护服的评分标准、咽拭子采集视频等,分享给其他带队老师供学生反复揣摩。
晚餐后开始上岗前培训。经过快速评估学生防护技术水平,在有限的时间里,我采取了学生演示、自评、他评、老师点评的方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从中获益,尽快掌握,人人过关。毕竟,老师做一千遍,不如学生做一遍。
细到核酸采集规范用语,比如,“您好!请您张开口,“啊”,屏气”。(这样帮助我们看得清楚,更轻松,减少交叉感染)
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很严肃。忙碌有序的练习中,我看到重医“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训。有同学张开嘴让其他同学咽拭子采集,并一再催促,“老师,我来当病人,你来示范”、“老师,这样对不对”......
青春最好的模样,莫过于此,新时代重医人,能肩负使命,有责任担当!
反复强调安全、高效、协作、奋进!
“我们要健健康康地来,平平安安地回。目标:零感染!!!”
那一晚,没睡着。好多“新兵”,11队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第一临床学院28人,医学信息学院15人,中医药学院3人,药学院2人。很多人素不相识,有的同学从来没有进过临床。我担心采集过程中突发意外时他们不知如何应对。
团队协作与有效沟通必须强化!
惟有竭尽所能,预料每一种可能,拟出应对措施。
千叮咛、万叮嘱。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第一天出征
清晨06:30,队内已查验完核酸和双码、体温,大巴准时出发。看得出来,同学们昨晚也睡得不踏实。一个小时的车程,也是补眠时间。
由于任务点分散,我挑选了一个任务重的组随行。
医院和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带队的重点不仅要评估学生的着装、技术,还要各点巡视,评估社区风险,与点长沟通,因地制宜规范分区......
有心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医疗点长优先给同学们安排了“坐台”采集。这给了我们宝贵的“缓冲”时间。
第一天,11个点,顺利采集了26113人次。晚上,把巡视发现的问题及学生反馈进行复盘,释疑,鼓励......
大家信心十足!
第二天扫楼
还是06:30出发。今天开始,“坐台”采集任务减少,“扫楼”进入常态。男生很体贴,主动选择爬楼。几个不服输的女生,也加入了扫楼行列。巾帼不让须眉!
不能跟随每一个人,只能五组轮流一次后选任务艰巨的点。出发前检查着装,千叮万嘱和回来时守着脱防护服,似乎成了我能守护他们的“杀手锏”。偶尔快速拍下照片以防楼栋有意外时快速锁定对象,也想给他们留一张工作照。
对于学生而言,领队陪同,是“定心丸”。
遇到很多下沉基层当志愿者的党员同志,遇到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我最担心的是他们脱防护服和手卫生技术和自身防护意识。和同学们一起,不断地规范着搭档们的防护技能,并成为好友,转发视频和标准供他们学习......
社区人员在坚守,志愿者在坚守,拥有专业技能的我们,更应该冲在前面。
只要防护技术不走样,我们都会是安全的。只有大家都安全了,我们才安全。
第六天出“宝典”
一周下来,实践出真知。这几天,每晚针对遇到的种种“抠”细节,躺在床上拟对策。虽然上了闹钟,还是担心早上睡过头。
狠狠心让自己成了同学眼中“无情”的领队。不准防护技术和手卫生违规,不准多人扎堆脱防护服,更不准各顾各地脱、不准没备好口罩走出“二脱区”、不准在社区随便乱坐,不准在车上摘口罩吃东西,不准长时间在车上聚集久坐、不准不吃早餐,不准赖床、不准串门,不准外出,不准聚集......
隔着口罩大声“吼”,有时候感觉有些喘气。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原本温柔的自己,为啥成了大嗓门?好在队长张晓清总是轻言细语,我俩约定,就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19日,终于完成了核酸采集规范/须知(重医志愿者精简版草稿),拟出“反复强调10条”。这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虽然还觉得不太完美。
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不是传出对我们重医师生的赞赏和肯定,身为重医人,自豪。
我们代表重医形象。乐观向上,耐心礼貌,团队协作,有效沟通、相互帮助。争取圆满完成任务!
第二周
原计划的1周过去了,工作在继续。不需要解释,没有一个志愿者提出疑问。疫情当前,责任在肩。青年学子大无畏、敢作为的责任担当让我欣慰。
防护技术日益得心应手,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理解了老师的严苛,克服了对病毒的“恐惧”,克服了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顾虑,克服了身体的疲劳......
但是,高强度和压力下,有的同学身体开始出现不适。
有一位同学,先后发生了两次应激性肠炎,稍事休息,又坚持上一线;
有一位同学,扫楼后腰椎间盘凸出出现了症状,但她默默地坚持着扫完一栋楼;
有一位同学,感冒、咳嗽打喷嚏,但他说,“只要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
团队的医疗组、信息组、物资组、宣传组和应急组五个工作组有序地发挥着作用。未来的准医生们为队友们“看病”,有时候借助了导师的力量;信息组每日收集健康信息、统计工作量,保障出行安全;物资组协调保障后勤;应急组遇到突发状况就出现,比如导航;相比起来,宣传组竟有些“势单力薄”......
手裂开了,门外的小凳子上出现了护手霜;鞋子漏水了,门外的小凳子上出现了袜子;指甲长长了,剪子刀出现了......
检验专业的钟锦涛同学积极响应市里工作布署,主动投入到了核酸检测领域的工作。和队长一道送他的时候,很不舍。
参加了几次队长会议,吴书记和研究生管理人员操碎了心。
临时党委到各区一线探视。学校送来的冲锋衣,保暖内衣,一盒自热火锅,两盒自热米饭,牵挂溢于言表,妥妥地温暖了大家的心......
心理卫生中心的况利主任和张琪医生,及时地为全校研究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同学们,我想你们了”让大家倍感亲切,阴霾一扫而光,放松训练让大家减轻了疲惫。
重医,坚强的后盾!
第三周
工作有序进行。孙春兰副总理来重庆视察和指示给了大家信心和力量。随着居民开始抗原自测,我们的队伍工作减少,开始进行撤离前准备。每天的核酸检测无比重要,队员们团结协作,得心应手。
后面几天队会的主持从两位带队老师手中,交到的学生手中。多才多艺的重医学子们,开始唱歌、猜字谜、听歌采曲,展露专业以外的技能......
毕竟年轻,恢复过来后,孩子们挤时间开始上网课、做作业、看文献......
争分夺秒地整理“战地”影像资料,挑选了一百余张,在手机上做了一个视频。虽不精美,却是给大家最好的回顾,算是一个总结。
第23天
团队回到学校。48名学生,完璧归赵。带队任务完成!
那一刻,激动、不舍、如释重负......
“再见,防护好,保持联系!”是我对11队队员最后的嘱托。
接下来,将奔赴另一个战场,另一个考场。
感动感悟
“九大法宝”,保障我们11队一直在战斗,一直不出何状况。
安全、高效、协作、奋进,11队队训!
严谨、求实、勤奋、进取,重医校训!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党员先锋!
23天来,很多事让我感动,很多人让我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