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11月29日讯(记者 刘辉 通讯员张安友)罗浩东是重庆医科大学第32批志愿者之一,到达重庆市北碚区战疫一线后,表现突出,积极参加“以党员为中心的”突击队,主动申请到偏远的乡镇工作,帮女同学换任务重的活,是志愿者战疫“尖刀队”的组织者。然而,他在日记中却只记录了最真实、最朴素的战疫历程——
焦灼的这几天:从失落到高兴,从怀疑自己到信心百倍
11月16日 星期日
除了遇到假期与坏天气,体育场向来都是人山人海,处处充满着青春与活力。即使天气还不错,但13号的晚上,学校里这块为数不多的空地上却没什么人了。那是重庆静默的第二天,也是学校紧急募集千余名医学生志愿者的第二天。
“走!抗疫!去不去?”看到招募志愿者消息的室友激动的问道。纵使一腔热血,但由于没有临床专业资质证明,我也只能无奈摇头作罢。好在隔天便放开了报名条件,我立即报名加入第32批志愿者队伍并与150余名师生共同奔赴北碚区参加抗疫工作。
在去北碚的路上,我看到昔日繁华的街道空无一人,车水马龙的道路畅通无阻,路口的红灯似乎也没有昔日那般的长,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寂静。这座城市生病了,需要有人帮它快些恢复活力与生机。我时刻提醒自己,抗疫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更不是儿戏,是有风险的,需要严肃对待,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第一天出任务的途中,内心激动的同时也十分的担忧,脑子里也在一遍一遍的回忆防护衣的穿脱流程和防护要点。但在在实际采集的过程中,还是有各种情况发生,其中最让我困扰的是,在核酸采集的过程中,我的面罩起了很多的雾气,我担心会出现采集不到位耽搁采样进度的情况。隔着面罩的薄雾和水珠,我极力克制住紧张的情绪,用仅有的视线做好每一次采样,并坚持到了任务结束。
第一天的诸多不顺利,使得我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否胜任志愿者的任务,心里也不知不觉打起了退堂鼓。不过在与老师和同学积极沟通后,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方案,帮我解决了许多实战中的难题,缓解了心里的担忧。
在每次的任务中,带队老师们十分的负责,在各个点之间来回巡视,询问我们的工作情况,确保我们的安全,同学之间也互帮互助,相互照顾。虽然大家都是第一次认识,但大家的积极与热情使我很快适应了下来。
学校也十分的照顾同学们,为大家分发了许多的物资,保证了我们在前线的生活,这也使得我们更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每次完成任务回到酒店后虽然很疲惫,但身边仍有很多同学自发的参加许多幕后工作,搬东西,分发物资等。抗疫的工作不仅在前线,也在后方,受到他们的影响,我也开始加入了其中,能为集体服务是一件十分开心且自豪的事情。
升华的这两周:身边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一往无前
11月27日 星期六
出来做志愿者已经两个星期了,认识了许多老师同学,但接触最多的还是各个社区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虽然每次到的任务点都不一样,但每个社区都是一样的忙碌。社区居民的大大小小事情他们都要解决,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得面面俱到,他们驻守在基层,奔波在一线,即使这样也会受到委屈和不理解,但他们都往肚子里咽,心平气和的和居民沟通。
和社区的叔叔阿姨们交流过程中知道,他们很多也只是普通居民,但心中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他们积极报名做志愿者,即使吃住在社区办公室,有的很久没回家了,即使是每天都在忙碌奔波,但他们依旧很阳光很乐观。印象最深刻是22号在雨台社区遇到的社区工作人员李阿姨。在和她守点的闲暇,她告诉我本来今天不开展核酸检测,但是昨晚上她们凌晨两点才接到通知,不仅要通知居民,还要准备物资,整晚眼睛都没合上,而且这样的情况也有好几回了。
本以为她会发牢骚抱怨一下,但她却指着我背后的山,和我说起了前不久才结束的缙云山山火救援。当时情况很严重,山火快把缙云山的天空映红了,很多人自发的和消防队一起参与到了救援行动中,她们社区也全都参加了救援,任务十分的艰巨,后来支援的人们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人都参与了进来,经历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在一道山火隔离带完成后,火与灯在缙云山上汇成一个大大的人字,那天晚上山火得到了控制。说到这里,李阿姨有些哽咽,她说:“重庆人生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管遇到啥子苦难,我们都会拧成一股绳,共克时艰!”
在回酒店的大巴上,我回味着李阿姨说的话,陷入了思考,即使在这么艰难的时刻,即使还有更多未知的情况发生,李阿姨还是如此的积极乐观,她有着和许多重庆人身上都有的不服输的劲儿。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学习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无论是抗疫、工作还是学习中,遇到任何难题我们都不能退缩,迎难而上,微笑着应对每一个困难 !现在仍有许许多多像李阿姨一样的人,坚守在各个基层的一线,奔波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只为疫情早日结束,回到许久没回的家,与许久没见的家人团聚。虽然当前疫情的形势仍旧严峻,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早日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