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些年来,重庆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答卷,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颜值更高、气质更佳,是市民对身边生态环境变化最切身的感受。
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区等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决定》,重庆市涪陵区、北碚区、大足区、梁平区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上榜我国最具权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国家森林城市”,四地的“创森”之路有哪些亮点,又有何“硬核”实力?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动涪陵、北碚、大足、梁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走近国家森林城市》系列整合报道,本期聚焦——
涪陵 | 工业城市奏响绿韵乐章
行驶在涪陵迎宾大道上,两侧花草、灌木和绿色立体景观相映成趣,仿佛置身于一条鸟语花香的生态长廊;
漫步在涪陵江南滨江路,映入眼帘的是宛如巨龙的绿树林带,阵阵清新的江风吹过,带来了花草芳香的清新空气;
置身白鹤森林公园,步行曲道之上,赏树林描绘的多彩画卷,登望州阁俯瞰涪城山色半城绿……
从机器轰鸣、尘土飞扬、满山疮痍,到修整复绿、鸟语花香、满目青翠,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工作的推动下,醉人的绿意犹如串串音符,在涪陵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乐章。
第一乐章:化工厂的“蝶变” ——工业大区绿色发展“序曲”
工业是涪陵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涪陵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越发明显,2017年以来,工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21 年,涪陵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255.95 亿元、规上工业利润 201.4 亿元,分别居全市区县第三和第一。然而工业的繁荣,曾让涪陵一度陷入生态危机。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2018年5月起,涪陵区奏响创森主旋律,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如何探索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中化涪陵磷石膏堆场生态的成功修复给出了答案。
磷石膏是中化涪陵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因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经过长年累月的堆放,曾形成一座高达130米的“污染山”。2019年10月,涪陵区为保护好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对这个拥有53年历史的国家重点磷复肥骨干企业以技改搬迁方式实施老厂区的全面关停,其磷石膏堆场提前闭库治理,将占地900亩的堆场全部实现覆土复绿。黄灿灿的木春菊,如雪般的满天星,浪漫唯美的蔓马缨丹……曾经令人触目惊心的磷石膏堆场,经一番“刮骨疗毒”的治理和打造后,现在被赋予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名字:石龙山公园,成为涪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名片”。
在中化涪陵新厂区建设中,节能环保的原则贯穿始终。生产工艺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半水——二水湿法磷酸工艺,产生的副产物磷石膏可以用于水泥厂作缓凝剂,也可以制作成建筑石膏粉。以生态手法修复化工废渣场,把工业遗存融入绿色自然,磷石膏堆场治理“涪陵模式”,为长江生态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涪陵看到了城市转型升级的壮阔前景。
序曲已经奏响。围绕建设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涪陵加快调整以绿色低碳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不断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截至2021年底,建成国家绿色工厂5个,市级绿色工厂6个,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均居全市区县前列。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涪陵当今发展的最美本底。
第二乐章:漫山遍野“披绿装” ——造林绿化工程“进行曲”
“这几年涪陵变化挺大,现在出门见绿,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城乡生态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家住涪陵绿地澜屿小区的市民陈先生颇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之前小区后面的山坡是一片荒地,杂乱无章,经过整改,变身为桥南公园,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创森工作开展以来,涪陵统筹开展城市公园和城周山体景观林建设,大力实施崖壁堡坎高切坡生态修复、闲置地绿化、街头绿化提质等工程,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城区绿化空间。建设空闲绿地、高边坡及桥墩立体绿化74处、增绿7万平方米,新建成投用江东滨江公园、铜鼓湖公园、涞滩河公园、玉屏公园、北山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城区公园、广场、园点达到54个,城区整体绿化水平和档次显著提升。目前,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城区覆盖率达86.33%,城区树冠覆盖率达31.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9平方米,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
涪陵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等营造林工程,实施营造林37.37万亩,林木覆盖率提升3.28个百分点。长江、乌江涪陵段实现了应绿尽绿。目前,全区建成国家森林乡村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重庆市绿色示范村60个。2021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2.67亿元。
涪陵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等措施,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促进了森林质量提升,还增强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达到了绿山兴林富民的目标。
第三乐章:“种”“游”融合发展——森林绿色产业“交响曲”
走进涪陵区南沱镇治坪村“麻竹高产示范基地”,初冬的阳光穿透密密麻麻的竹叶,洒在笋农们忙碌的背影上。近年来,通过与重庆三峡笋业公司的协作,南沱镇建成竹产业示范园1337亩,竹产业丰产基地4578亩,带动基地农户350户增产增收。目前,在治坪村“麻竹高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起了种植有近百个竹品种的“百竹园”,让游客体验竹文化,普及竹知识;在千亩竹林内修建健身步道、自行车慢道、竹亭竹廊等休闲旅游设施景点,提供游客体验生态休闲生活。
“竹”牢长江生态屏障,不仅让江岸变得更绿更美,更让竹业成了村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治坪村的竹笋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涪陵区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成效的缩影。市场上现在所熟悉的南沱镇的龙眼、珍溪镇的柑橘、荔枝街道的花椒等,都有一部分是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结出的“致富果”。
打造绿色涪陵,须绿色产业来支撑。涪陵区紧紧围绕“2+X”主导产业,做好林下经济发展的文章,同时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以点带面”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以武陵山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重庆涪陵雪峰山为代表,打造集森林旅游、森林休闲与养生、森林体验、森林自然教育、森林疗养等诸多项目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每年完成游客接待超百万人次;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林业旅游与康养的融合性产业——森林人家,拉动涪陵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涪陵区森林人家发展到44家,同时以农户入股的新模式,也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城市更美了,绿色更多了,空气更清新了……”这是涪陵市民的切身感受,是涪陵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绿色福利”的彰显。未来,涪陵将继续以建设“美丽涪陵 幸福涪陵”为目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更加生态、更加秀美、更加宜居的绿色新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