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同步拉开帷幕,这也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据悉,我国合肥、济宁、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等7个城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截至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城市,梁平凭啥获此殊荣?日前,记者深入梁平,探寻梁平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背后的生态密码。
母亲河蝶变“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
长江北岸一级支流龙溪河发源于梁平,是“山水田园·美丽梁平”的文化根脉,也是梁平人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母亲河。
过去,龙溪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被确定为国家首批16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之一。
2018年,梁平区与三峡集团以PPP模式合作推进梁平区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一期),一体化推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现在,流域整体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出境水质由劣V类稳定到III类,水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恢复增强。2019年,龙溪河被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重庆市十大最美河流”。
“这只是梁平全域治水保护湿地的一个缩影。”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境内共有龙溪河、铜钵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和甘井河等6条主要河流,以及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湿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湿地与城市协同共生的湿地之城。他告诉记者,“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梁平有2个湿地类7个湿地型1.98万公顷湿地资源,湿地率10.45%。”
据了解,梁平聚焦龙溪河、新盛河、铜钵河、小沙河等重点河流,按照“截污、分流、处理、自净”思路,实施流域内治水、节水等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排查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两规范一基金”制度(工业发展规范、畜禽规模养殖管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建立生态保护激励补偿机制,与四川大竹、开江等毗邻区县签订联动共治协议,形成治水合力,全面提升流域生态修复功能和水质自我净化能力,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梁平还坚持水陆统筹、河湖联动、强化源头控制,突出城镇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保护治理“三个示范”,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水景观水文化品位提升、智慧管控服务,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据统计,梁平整合供排水管网道路、水生态治理等专项资金约30亿元,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投资15亿元对城区建成区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对乡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推动“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建设“蓝绿交织、城绿交融、田城相拥、水城相映”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中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
群山环绕、湖面微澜、灯火闪烁,傍晚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热闹非凡,忙碌一天的市民在这里跑步、休闲。
双桂湖享有“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美誉。但它的前身是小一型水库张星桥水库。曾经,这里被垃圾、污水、外来物种、上游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围困,湖水曾因肥水养鱼造成湖底淤泥沉积、水体富营养化,一度降至劣Ⅴ类。
“水是湿地的灵魂,湿地贵在原生态。”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契机,梁平以保护曲美岸线、保留原有林盘、保护无人生境、保留田园阡陌、保留文化底蕴、保护生态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留特色植物等“八保”为核心,实施入湖三大河流生态治理、构建水文水系河湖连通体系、取缔网箱养鱼20余处、完成生态搬迁近500户、建设环湖雨污综合管网13公里、打造环湖小微湿地群落、开展环湖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22.88平方公里汇水集雨面水源涵养等十大举措,对双桂湖进行生态治理与修复。
如今,双桂湖水质由Ⅳ类达到Ⅲ类标准,拥有脊椎动物280种(其中鸟类210种),高等维管植物623种,每到冬季,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在内的上万只雁鸭类候鸟都会来双桂湖越冬栖息,来自《诗经》的远古客人——荇菜,面积达500余亩。
雨季不涝,旱季不枯。2018年,梁平以双桂湖为核心实施河湖、库塘连通工程,率先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概念,利用城区“一湖四库六水”优质水生态资源,引水入城、进小区,将涵养林、溪流湿地、立体山坪塘与双桂湖湿地、双桂湖周边的若干河流、小微湿地进行生态连接,初步形成一个空间连续、结构基本完整、功能逐渐完善的有机湿地网络,打造双桂新区与梁山城区湿地生态连绵带,聚力建设中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
六水蜿蜒、湿地绕城。现在,梁平建成了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窝子溪、赤牛溪、张星桥河、八角荷塘等城市湿地公园、游园75个,构成了25.3平方公里城市湿地连绵体,形成结构完整、空间连续、功能齐全的城市湿地连绵体保护体系。
在全国率先推广“乡村小微湿地+”
今年国庆假期,梁平区共接待游客118.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12%、25.74%。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民宿持续火爆,平均入住率90%以上。
“湿地旅游资源成为梁平休闲旅游胜地的点睛之笔。”梁平区文旅委负责人称,围绕“小微湿地+生态旅游”,梁平着力推进湿地旅游内涵建设,在双桂湖再现田园湿地风光、营建动物自然栖居地、创造稻作文化乐园,在川西渔村设立“渔阅、渔火、渔趣、渔家”主题科普展示区、文化体验区、旅游拓展区、度假休闲区,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实现。
梁平区还将乡村小微湿地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入,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绿色路径。利用浅丘地带中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田等优越湿地资源基础禀赋,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率先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模式,在全区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支柱产业。
在安胜镇万石耕春、礼让镇川西村,梁平因地制宜利用“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推广“水素八仙”“水荤八仙”种植和养殖,培育一批有机稻藕、稻蔬、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等湿地生态产业,实现了“肥药双减、一田双收、粮渔双赢”,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川西渔村以年产值1.5亿元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万石耕春大米海内外销量达1000余吨,打造的稻鱼、稻鸭等有机养殖基地年均养殖业收入达3000余万元。
此外,梁平还围绕“小微湿地+自然教育”成立长江上游乡村湿地保护研究中心、长江三峡自然学校,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科研、湿地生态监测、湿地宣教等保护修复项目,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爱鸟日”等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截至目前为止,梁平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6个和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到52%,构建起“推窗见湿、处处见湿”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