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土地撂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复耕复种是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的有力抓手,2020年以来,奉节县全面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2.5万余亩,把撂荒地变成“致富田”,“唤醒”耕地资源新活力。
为山九仞,功在不舍。2022年奉节县红土乡种粮大户蔡敬松将红土村长满荒草的撂荒地400余亩租过来种植油菜、水稻。他凭借着执着的态度,坚强的决心,日以继夜、用勤劳的双手开荒啃荒,种粮保粮。
文/冉璐 图/雷腾
今年50岁蔡敬松,身材瘦弱,皮肤黝黑,双眼1350度高度近视,早年因意外事故,现在左手仅残留半边手掌和一根小拇指。尽管如此,他身残志坚,勤劳朴实,是当地有名的能干人、勤快人。
2021年,奉节县红土乡白鹤坝刚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的70亩农田无人耕种,他如获至宝,抢着租种。将红土村2社长满荒草的撂荒地189亩、弃耕熟地140亩租过来种植油菜、水稻。期间,不少外出打工的人劝他,在家种田收入低,不如出门打工来钱快,他坚定的回答:“我就是个喜欢种地的人”。
咬定荒山不放松,靠的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2022年初,红土村召开年度工作策划会,决定发展优质稻、食用菌及生猪、蛋鸡、肉兔、红心蜜柚“两大四小”产业。蔡敬松来到会场,提出要承包全村土地,要把全村400亩撂荒稻田全部开垦出来。驻村干部李仁泉和村支书阮东林一道上门了解其如何垦荒,如何组织耕种,替他把脉、算账、出主意。蔡敬松说:“我这个人没读过书,就会实干,计划今年亏50万,也要把撂荒地开垦出来,不然对不起农委韩主任”。原来在2021年,蔡敬松参加了6次县农委组织的种粮大户培训,县农委副主任韩礼刚在会场上的讲话,坚定了大户们种粮的信心。回家后他就像打了鸡血,浑身热情高涨,心想一定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农历正月二十后,他一边找农户签租地合同,一边兴工搞建设。拉了40多吨水泥,备了200方沙石,请了一班农民工,开始整治病塘病堰。对于流转地内的塘堰,全部由蔡敬松出材料和人力。对于农户自耕地内的塘堰,由蔡敬松免费供应材料并送到工地,受益户自己出工建设。两个月来,在社长们的帮助下,他找了2台挖机,30多个农民工,开垦撂荒地400多亩。
他下决心、出实招、用良策,让项目跑起来、土地用起来、资源动起来,真正实现“荒山”变“良田”、“包袱”变“财富”。
咬定荒山不放松,靠的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担当。每台挖机小时工价250元,每天开地2亩,每亩挖机费1000元,每亩需2个人工挖边角、起边沟、清田埂,需工价300元,这是垦地成本。两年内免租金,两年后租金200元,其实相当于头两年租金费650元。红土地处山区,奉节水稻每亩平均用工16个工日,种子肥料等亩均200元,即使工价压低到100元,每亩种植成本将超过2000元。新垦地肥力差,前两年收入相对较低,而且无法当年种水稻,这都是挡在蔡敬松眼前的成本“大山”。
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他说:“大户补助可抵消土地租金。即使是山区,小型机耕机插可减少3个人工,产业道路畅通后可减少2个人工。梯田通风好,在保证灌溉的前提下,比坝田可增产稻谷100斤。种植优质稻,借用贡米原产地的优势,亩产稻谷1000斤,可加工大米650斤,售价4.5到5元,可卖3000元;糠350斤,单价0.5-0.6元,可卖200元。新垦荒地,先种一年玉米大豆,明年改种水稻,虽然两年内可能没有利润,但看长远,还是可以赚钱的。最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这块良田。”
古语说:“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尽责思为,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励精图治是蔡敬松成业干事的底色。
咬定荒山不放松,靠的是“成之惟艰、实干为要”的作为。蔡敬松不仅左手残疾而且患有高度近视,整治撂荒地这段时间以来,他们两口子起早贪黑。妻子曾召凤病倒了,他自己也累倒了,但是第二天他们依旧上山劳作。县城的儿子回家劝父母,别这么累,生活过得去就行。可他却说:“我这副身体只有几十年,可这块土地却有上万年,这些好田好地也有上千年,它比我重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粮食保供是农民的本职工作;提高不了单产,就增加种植面积,所以要利用好每一寸撂荒地;人生一世,活的就是个精气神;我大字不识几个,干不了别的,就要把这田种好、种满!”
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实干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
2022年,通过蔡劲松艰苦卓越的努力,他在红土乡种植粮食面积726亩,其中水稻面积433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93亩。与此同时,他也被评为“2022年奉节县十佳种粮大户”。
因为咬定荒山不放松,他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开荒,绘就了美丽红土新画卷;因为咬定荒山不放松,他持之以恒日以继夜,营造了种粮保粮的浓厚氛围;因为咬定荒山不放松,他开荒不停顿、种粮不止步,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