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一个城郊村的“黑”巨变

2022-10-16 18:37:1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陈伦双

文/陈伦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才有利于产业兴旺,这是乡村振兴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蔡家寺村,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城郊村,八年前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市级贫困村。在姜家镇党委的领导下,村党委两任书记带领村民群众,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优势,瞄准“黑”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成功蝶变为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随着重庆直辖,位于南大门的巴南区逐渐成了都市经济圈。可是,姜家镇的蔡家寺村由于“背角”,加之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仍像一块撂荒的地。

“说起是主城边边,穷得很,收入也看得见!”蔡家寺村老支部书记龚兵回忆起八年前的日子,一脸茫然。

“早些年,姜家镇自古就有姜氏世家居此酿酒,其酒味美甘醇传方圆百里,酒客络绎不绝。”“现在,隔壁的二圣镇,搞起了开发,李子、桃子都能卖钱,还有好多人去旅游!”……当脱贫攻坚冲锋号角吹响后,蔡家寺村的人坐不住了!—— “蔡家寺村也要有自己的产业!”

在区、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村里一方面组织村民继续饲喂老品种“姜家黑猪”,一方面想探点新路,将田地样品送到了市级农业部门检测。结果让人喜出望外,蔡家寺村适合发展黑色系农产品,可选为试点,产品包销。

原来,“黑色”系农产品更有营养、更利于健康。比如黑猪,以科学饲养,既可改善肉质,又能增加营养;而黑鸡比普通的鸡,含有更为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再比如黑玉米,富含花青素、赖氨酸、钾、铁、锌等营养物质,对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5年,村支两委庚即成立蔡家寺村“黑黑黑”合作社,带领村民打造特色“黑”产业。可一开始,推广工作并不好做。

“祖祖辈辈都没有种出个金娃娃,这回怕又是算坛子!”

“真的包销吗?哪有这些好事哟!”

“村干部带头啥?”

龚兵深知,不打消村民的顾虑,再好的蓝图都会落空。

于是,他组织了院坝会,请农技员讲种养殖专场;又请来驻村工作队帮助,请求手工除草、“生物导弹”杀虫、施农家肥等技术支持。而他,带头试种10亩黑水稻,并且发动每一个村社干部都带头。

苦心人,天不负。2017年的“黑玉米”“黑水稻”地里的产量虽有所减少,但效益却差不多翻了番。

“黑庄家卖得起价,真的是个宝!”贫困户何启明种了6亩多黑水稻,当年就实现收入1万余元。而贫困户胡道伟,按照专家传授的方法喂养,黑猪长得膘肥体壮,3条猪卖了近2万元。

等到第二年,已有100余户村民争先恐后地加入合作社,全村种植黑玉米增至150亩,黑水稻50亩,而且开始套种“黑花生”“紫薯”等黑系列农作物。

老天又常会捉弄人。由于村民一窝蜂地种植,一些村民没把技术做牢靠,导致欠收。好在此时的村民,早被龚书记一班人的执著打动,没有一个动摇的。一位村民反倒自我安慰“好事多磨”,让龚兵喜极而泣。

与此同时,从姜家镇到蔡家寺村,以及蔡家寺村的道路设施都得到了逐步改善。

2020年8月,蔡家寺村的黑玉米、紫薯、黑水稻、黑豆取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黑米获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

春节前夕,一个新建的蓝色厂房显得格外耀眼。黑米米花糖、黑糯玉米汤圆、黑鲜蛋糕……一包包“三品一标”和QS认证的绿色产品第一次在蔡家寺村生产出来。

从田间到餐桌、到超市到小商铺小摊位,蔡家寺村的“姜家黑”特色农产品开始在山城走俏……村集体收入突破了十万元,参与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最高户增收1.3万元。

2020年8月,姜家镇党委迎来换届,可不少村民忐忑得很,因为担心“黑”产业会半途而废。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走马上任的80后女“书记”刁维娜一点也不”娇气”,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三天两头就到蔡家寺村蹲点,而且她很快在调研中发现:“黑”产业收益不稳定,受种养植技术、市场波动、疫情、气候等影响而大幅波动。在全镇的大会上,她直言不讳:这样既不利于持续发展、助农增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亲们的积极性。

“提档升级,打造品牌,突破瓶颈!”在刁维娜书记的倡导下,一场关于“黑”产业发展的科技现场会在蔡家寺村召开,上级部门来了、农业专家来了……

“缺技术,产量时高时低”“仅靠村里合作社销售,渠道单一” “靠作坊式加工,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没有规模,缺乏品牌效益,无法与大型商超对接”……

问题摆上桌面,姜家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横下决心:持续发展“黑”产业,着力打造“黑五谷”(黑米、黑玉米、黑豆、黑小豆、紫薯)、“黑五牧”(黑猪、黑鸡、黑鸭、黑鹅、黑山羊)——“姜家十黑”由此叫响,“食黑姜家”品牌开始以蔡家寺为中心向外辐射。

很快,一份《姜家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配合出台,“强镇帮村”措施推开了,蔡家寺村“黑”产业迎来腾笼换鸟的良机。

此时的龚兵,为了一门心思搞产业,选择到了“黑黑黑”合作社。而由“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8人组成的新一届村党委新班子,平均年龄降低十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增加3人,用“精兵强将”“生龙活虎”形容,恰如其分。

很快,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0余万元拨付到蔡家寺村,建设占地1200㎡的气调库,以有效延长黑玉米、黑猪肉等黑系列产品的保鲜期。“现有速冻库240立方,可存储鲜食玉米90吨;冷藏库450立方,可存储鲜食玉米144吨;厂房1000平方米,内设置熟食加工车间、液氮速冻车间”,新任蔡家寺村党委书记徐波如今满脸堆笑的说。

“这一片平地占地3335平米,共10个标准化大棚,全村的黑水稻、黑玉米等都在这育苗,育苗闲置期则开展新品试验”,没想到姜家镇党委持续“给力”,争取市农科院在蔡家寺村建起了玉米育苗基地。还选派玉米所研究员李鸿作为科技特派员驻场指导,直接解决了农户分散育苗导致的种苗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又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经过大半年的试验,杂交玉米品种“黑糯600”、黑猪黑鸡饲料品种“渝青386”、德国最新引进紫黑薯新品种“德黑1号”等达到预期。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姜家镇积极争取市乡村振兴局支持,与市畜产品交易所、市畜牧科学院等合作,在蔡家寺村推进了“嘿慧养”智慧养殖试点。只见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矗立着一个个比人还高的木栅栏小屋,“嘿慧养”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鸡舍外还安装有监控,鸡舍内安装有传感器,而每只鸡的脚上都套着一个溯源脚环,运用这些物联网、传感、遥控等技术,实时收集黑鸡成长数据,确保黑鸡养殖的数量和质量。

“其实,这些年,镇党委多方求援、大力扶持,给村头的‘黑’产业赢得了可喜的局面”,蔡家寺村党委副书记、 “黑黑黑”合作社负责人李福屿,是一名转业军人,上任一年,牵头完成了13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他把社会各界的帮扶记得清清楚楚:中石油江南分公司支持姜家“黑”系列产品,直接在辖区昆仑好客便利店销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提供了品牌发展和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建立了蔡家寺科研实验基地,重点帮助做优紫薯等特色产品;三峡农科院专家蹲点帮扶,姜家黑玉米平均亩产由以前的800斤增长至1200斤,黑水稻平均亩产由350斤增加到700斤,最高达到900斤;中华农业集团参与土地整治指导,提供了全程社会化服务;重庆粮食集团积极助力储藏加工;重庆农业龙头企业——载禾农业就特色黑农产品的销售、农业体验基地建设、品牌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重庆汇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提供劳务输出、精准就业岗位推荐;“糯又香”公司帮助生产加工黑腊肉制品……

真正让“姜家十黑”以直观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是直播电商。村干部刘红介绍,2021年蔡家寺村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将85平方米闲置房屋打造成了标准化电商直播间和农产品展示中心,年底前的一场姜家黑腊味系列直播,竟销售21.4万元。而今年初,姜家镇着力打造“嘿巴实”直播平台,联合区委网信办、团区委启动“新农人”孵化计划,招募了49名有志于乡村建设、热爱新媒体或者互联网工作的青年人才,分阶段开展短视频内容创作、直播电商带货等培训,最终将孵化出10%左右成为本土优质新农人,在抖音、腾讯等主流直播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目前已有10余名佼佼者进入实战阶段,包括黑米、黑玉米、黑猪肉等初级农产品,黑米吐司、黑米面包、黑糯玉米汤圆、黑玉米豆糍、黑素毛肚等加工特色休闲食品等,线上直播销售已超过百万元。

刁书记至今记忆犹新,那段时间,为了帮助蔡家寺村的“黑”产品不滞销,在短短一周内竟卖掉了35万斤采摘待售黑玉米,她不知发了多少朋友圈,不知带着乡村干部跑了多少市场、商超、机关食堂……而这一切,都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回忆。

“黑”产业就像一匹”黑马”,一下子走红了,这为蔡家寺村带来了可观的“流量”。

“亲,帮发20斤黑玉米,马上下单!”

“亲,我需要30袋紫薯干,能发货吗?”

“亲,今天生意红火?”……

一个“亲”字变得格外亲切,在全村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也连起了蔡家寺村与外界的“人脉”,不少商超、批发商、政府机关食堂订购、微店都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2021年12月2日,一场“姜家十黑”推介会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数百市民和周边村民闻讯而来,争相品尝姜家“十黑宴”。当地村民感叹不已:“多亏‘黑’产业发展起来了,这热闹劲都比得上过年了。”

今年5月20日,巴南区召开现代农业农村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走进蔡家寺村黑玉米加工厂、新品育苗基地、嘿巴实直播市集、黑黑黑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整治暨宜机化改造项目地参观,纷纷感叹“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强大的能量!”

“加油,加油!”乡村公路成了“马拉松”步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黄皮肤,还有蓝眼睛,简直是一道雨中的风景。6月11日,又一场市级农文旅体融合的消费节在蔡家寺村拉开帷幕,公共服务中心人声鼎沸,游客们有的忙着扫码尝鲜,有的品味着黑鸡鸡块,有的提着姜家“黑货”大礼包……呐喊声夹着风声、雨声回荡在山林,小山村顿时生机勃勃。

村民邹光琪,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2015年加入合作社以来,一边种黑玉米,一边养智慧黑鸡,每年收入稳步增加,她感叹:“以前还要担心销路,路途远,没人买……操不完的心,现在只要负责种和养就行,一年还比以前多赚5000多元。”

“简直不敢相信村头发展这么快,以前肩担背扛,现在借助五通八达的网络、快捷的物流,完全不愁销路。”多年在外务工的小伙子姜老吆也从江苏回到了家乡。

村民徐庆新,种上了黑水稻、黑玉米,还养起了智慧黑鸡,加上公益性岗位的收入,今年收入已超过3万元,“乡村振兴是真的好,我们是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

“黑”产业火了, 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支两委“为群众办实事”的底气也更足了。刘姓村民家庭因病本就困难,“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意外大火竟把房子烧了。当刘姓村民心灰意冷时,村集体经济给予了2万多元救济补贴。村民郭存明至今记得,老两口吃低保,儿子享受医保政策,女儿读大学时每月还能领300元生活补贴,“政府太贴心了!”

凭借这些“黑”产业,蔡家寺村成功蝶变为“一村一品”示范村。2021年,全村“黑”产业经营收入实现18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1万元。而今年,虽然受到了高温干旱的影响,但由于已形成规范的产业链,有自己的配套生产线和销售渠道,“黑”产业经营收入已突破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而整个姜家镇呢?“全镇 ‘黑五谷’种植面积3500余亩,以‘养殖大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黑五牧养殖,累计出栏黑猪1500余头,黑鸡6000余只……还拥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等14个,‘姜家黑猪’在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节目全国推广介绍。”姜家‘黑’产业联合党委书记彭东如是说。

“黑”产业,让一个城郊村发生了“黑”巨变,带动了一个乡镇现代化农业的整体发展。它像一群黑色骏马,载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飞奔。

山外青山楼外楼,

乡间美景靓渝州;

人夸南郊多秀丽,

请君姜家走一走。

群山蜿蜒,层峦叠翠,田野村庄,如诗如画——绿树掩映下的青砖白墙,透出巴渝民居的清雅;波光粼粼的梯田顺着盘山大道升起来,泛起世外桃源般的神韵。

陈伦双,笔名崖之柏。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第五届创作员,重庆散文学会会员、新诗学会会员,渝北区作协会员。曾有纪录片获奖,散文《橙香入梦》获重庆晚报文学奖,诗歌代表作《云上苗乡记》《海螺之子》,承编《云上苗乡》一书。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