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对困难群众而言,就是“及时雨”“雪中炭”。
过去社会救助实行“依申请救助”,但有些群众受自身能力所限或不了解相关帮扶政策,想不到或者无力去主动求助,成为政策“漏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对基本民生保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及时雨”如何更及时?“雪中炭”如何暖人心?重庆广泛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综合帮扶机制,以社区救助网络“密度”,提升兜底保障覆盖“广度”,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救助对象现在“困难有人寻、发现有人帮、救助有路径”。
找到你
深情呼唤困难群众你在哪里
主动发现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的关键一步。
“天天来喝茶的周大爷怎么今天没出门?”“罗姐前几天在咨询低保政策,她有需求吗?”……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的各个社区,活跃着近百名“耳聪目明”的志愿者,这是一群热心并执着的人,走街串户发现零星线索,为困境中的人送去曙光。
不久前,平安社区46岁的残疾低保户周琴在楼栋外不慎摔倒,志愿者孙元璋率先发现,将周琴及时送医。
“她这次摔骨折了,住院时间长,花费不小。”孙元璋将周琴的情况报送到社区、街道,顺利为周琴申请下6000多元临时救助金。
周琴出院回家后,孙元璋又及时向街道汇报她家信息。新山村街道链接社会资源,辖区爱心单位大渡口区人社局、重庆银行陆续送去慰问金、慰问品。
周琴住的是几十年老房子,本就腿脚不便,这次摔倒更是雪上加霜,以后的出行怎么办?还是孙元璋与社区等方面沟通,街道将周琴的家庭纳入无障碍改造范围,很快将为她家安装扶手,从1楼铺设到3楼,方便她出行。
致力于让城乡困难群众与边缘困难人群有效纳入党和政府社会救助视野,2020年6月起,沙坪坝区民政局探索建立“你在哪里”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机制。
沙坪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动发现”机制主要依托“三级本土甄别体系”,找到贫困或边缘困难群众。
第一级为区级层面项目组,由沙坪坝区民政局作为业务牵头、实施、指导单位,购买社工机构专业服务,创设社工项目。第二级为镇街层面工作组,由各镇街民政事业分管领导、科长分别为正副组长,另设一名工作人员为镇街联络员,与各(村)社区书记共同组成主动发现工作组,开展联动协调工作。现已成立工作组22个,工作人员203人。第三级为村社层面行动组,由各村(社区)书记担任行动组组长,另设一名社区联络员,与平安员、网格员等共同组成行动组。现已成立行动组160个,吸纳“眼线志愿者”3200人。行动组志愿者负责实施常态“扫楼”行动,家家户户“过筛子”,“筛出”城乡困难群众与边缘困难群体。
通过“主动发现”机制,沙坪坝区已完成409名困难群众建档,建档群众中已有275人享受到了具体的帮扶,不符合政策标准但实际存在困难134人,通过入户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其解困。
甄别你
全要素评估需求甄别更精准
对困难群众的困难情况进行甄别和精准评估,是完善救助对象分级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的前提。
聚焦“高效、精准”,永川区承接全国民政部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开展困难家庭救助综合评估创新项目,运用多维贫困认定方法,综合评估困难家庭救助需求,整合相关部门救助政策综合施策,形成救助合力,提升救助效益。
永川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多维评估方面,区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70万元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以“贫困多维度评估”为目标,全力打造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已梳理形成“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成员健康及就业状况、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参与、居家安全、家庭财产状况及限制条件、家庭自救能力评估”7个维度的82项指标作为调查评估指数。再根据“否决条件排除、家庭自救能力评估分值扣减”两类参数的缺失程度赋予不同权重比得出综合评估结论,初步实现了一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指标体系、操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从不同维度精准识别不同贫困状况的困难群众。
“我们的综合评估结论分为‘正常、贫困风险、支出型贫困、收入型贫困’四个类型;综合评估总分设置为100分,根据主要指标得分扣减家庭自救能力评估分值后给出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家庭贫困程度越重,待救助需求更迫切。”工作人员介绍,永川区同时要求各镇(街道)、各社会救助成员单位对困难群众综合评估结论及其申报材料予以互认并共享,除特殊复杂或群众举报需要区级相关救助部门会同当地镇(街道)重新调查核实外,不再重复核查评估。
今年2月,第三方专业机构收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系统疑点信息比对数据后,应要求对来苏镇易先生进行评估调查。易先生因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无工作且只有农村医疗保险,离异,一女儿已婚,一女儿正在上初中。
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信息比对、入户调查、群众访问等收集资料,运用82项指标对其进行多维度评估,最终评估结果为77分。民政部门已按程序将易先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试点以来,永川区全年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综合评估8500户(人)次,出具评估报告8500份,群众评议满意率100%。
渝北区则在大湾镇金凤村开展了困难家庭综合评估试点项目。
为解决救助对象识别的问题,项目建立了涵盖困难家庭各个方面的数据指标体系,形成了《渝北区家庭家境调查信息筛查表》。渝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救助工作队伍会调查核实村民的基本家庭情况、年度收支状况、健康状况、就业状况、生活条件、救助状况等各方面数据指标。综合评估后,将受评家庭划分为认定困难、困难风险、认定不困难三个等级,并及时进行转介,提升救助的精准性。
帮助你
救助元素更个性更多元
对于困难群众而言,他们的难处各有不同。
全市民政部门正探索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转变。
璧山区努力促进服务对象能力提升,推动实现社会救助“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这个暑期,璧山区大路街道新房村村委会多了一个勤快、肯干的“实习生”——20岁的大学生余娇娇。
余娇娇生活在一个农村低保家庭——73岁的父亲余召海去年因脑梗瘫痪在床,57岁的母亲祝秀丽是残疾人,又患有癫痫。
“这家的父母都没有劳动能力,但女儿正在读大学,她是这个家庭的曙光。”村干部判断,要帮助这个家庭,首先应从余娇娇入手。暑假,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以每月2800元的收入请余娇娇到村上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2个月能收入接近6000元,我下学期的生活费解决了!”余娇娇学费这头才下心头,父母那头又上心头——眼看着快开学了,自己一走,谁来照顾年迈的父母呢?
还是村干部想到办法,就近联系“互助养老”志愿者万龙秀上门照顾余召海和祝秀丽,相关费用由村委会负责。
8月17日中午,当记者走进余家时,万龙秀正在厨房与祝秀丽一起准备午餐。看着万阿姨与妈妈和睦相处,余娇娇放下心来。“社会各界都在帮助我们,我有信心,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带爸妈过上好日子!”
据了解,为实现社会救助更多元,永川区根据困难群众综合评估得分,同步提出涵盖“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贫困风险、社工服务、其他救助”等10项救助建议、54项救助项目,为政府及社会组织综合及精准施救提供需求参考。试点以来,通过综合评估精准实施社会救助1123户(人)次,链接教育、医疗等资源110万元,全部实现“应救尽救”。
荣昌区自2021年以来探索建立“十指连心”主动发现机制,对日常走访排查、大数据分析比对等发现、收集到的专项救助信息,及时转介教育、医疗、住建、人社等部门办理。对经政府各类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及时转介荣昌区慈善会、荣昌区红十字会、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机构)救助帮扶。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需紧急救助的困难群众,除区级采取紧急程序临时救助、镇街稻草援助中心救助外,还链接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实施急难众筹、爱心帮扶。
今年以来,荣昌区累计转介专项救助数据163人次、慈善救助35人次、社工机构等专业组织帮扶43人次。全区还建立镇(街道)临时备用金制度,对急难型临时救助,从发现、受理到发放临时救助金,原则上不超过3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