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通过看、听、干、研,突出技术技能,教育教学内容向理论、知识、文化等多角度延伸,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田间学校是全国农广校体系的办学终端和基本单元。2015年中央农广校下发《关于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意见》,2021年下发《关于推进农民田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庆各区县农广校按照要求不断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田间学校。本期聚焦重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地方经验做法,以期为各地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借鉴。
▲ 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胡永万(左二)在合川农民田间学校调研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从哪里来?教育培训是重要手段,培训阵地资源的建设是基础。10多年来,重庆市为了把农民教育办在基地、把技能培训办在田间、把贴心服务送到农民身边,以农民田间学校的标准化能力建设和融合运维为抓手,下沉教育培训、协同示范推广,打通教育培训和示范推广进村入户到田间的“最后一千米”,得到涉农区县镇村和务农农民的支持和欢迎,在全市累计培育5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田间学校(FFS)最早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东南亚国家针对水稻生产而提出和倡导的一种农民培训方式。它是根据农民的实际要求,为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具有资源共享、产业支撑、开放办学、方式灵活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我国西南山地等广大农业区域落地应用。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其中农村占95%,山区丘陵占98%,“巴掌田、鸡窝地”是农民对脚下零散田畴地块的形象表述。在这样的地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实际,探索出“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路子。在这样的地方搞教育培训和示范推广,也要因地制宜,练出自己的实招巧招。选准建强、办好用活农民田间学校,就是重庆的实践答案。以解决技术需求为课题,以互动交流为活动方式,让培训在现场接地气,让推广有组织有平台。植根于产业一线的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农广校教育培训资源下沉延伸的一线基地,遍布于生产现场的农民田间学校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协同的拓展阵地。自2011年至今,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和验证提升,重庆市农广校积累了自己的套路和章法。
▲ 重庆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现场
一、重庆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一)总体概况
重庆市为了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与生产实际结合更紧密,改变过去“培训在教室、示范在课堂”的状况,自2011年开始引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在各区县农业科教部门、农广校的推动组织下,凭借地方主导优势产业,动员鼓励农技人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领办农民田间学校。截至2021年底,累计认定挂牌农民田间学校549所,其中28所为市级农民田间学校,1所被中央农广校认定为全国首批共享农民田间学校。
从依托的主体类型来看:有农业企业领办型128所,农民合作社领办型121所,家庭农场领办型43所,种养大户、农技人员、村级服务中心等其他主体领办型257所。
这些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践的农民田间学校,一边利用自身优势深度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公益性任务,用获得的相关补贴不断完善自身软硬件资源配置;一边以更强的能力、更高的效率、更便捷的运行,在教育培训和示范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高绩效。先后有94所农民田间学校获得过农民教育培训相关的财政奖补资金投入,有36所农民田间学校具有创业孵化功能。初步统计,10多年来,全市农民田间学校共接待培训农民110万人次,平均每所田间学校开展培训活动2000余人次。
(二)标准化建设与运行维护
耕种要用犁耙、服务要有平台。重庆市首先抓住能力建设和运行规范这两件事。在能力建设方面,主要是以“八个一”的统一标准去指导创建和组织验收,即构建一个稳定运行的科技协调工作站、培养一名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建成或完善一个农民科技书屋、搭建一个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建立一个科学试验示范田(场)、在市级网络平台开辟一个展示窗口、维护一个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在运行规范方面,主要是以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的“四梁八柱”来推进运行维护,相关制度规范、活动流程都张挂上墙。按市和区县两级认定统一挂牌,对区县推荐、市级认定的农民田间学校给予一定的补贴。
▲ 重庆市农广校副校长王绍熙(左二)为云阳“市级示范农民田间学校”授牌
二、重庆市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需求导向,规范推进
乡村振兴干什么?地方产业缺什么?农民能力补什么?重庆市农业科教部门走进农村、走近农民,问计基层、问计产业,明确了“市级重点打造、区县级整体推进、乡镇集中开展”的推进思路和“八个一”的建设标准,确定了“两有一提高”的建设目标,按照“因地制宜、一校一策”建设了各有优长、各具特色的各型农民田间学校。全市正在谋划,从每个区县至少一所向每个涉农乡镇至少一所农民田间学校的方向迈进。
(二)依托产业,能人领办
农民田间学校的生命力在产业、在田间,存废成败在管理、在服务。全市各区县坚持依托产业和实体,保证建设和运行的基础资源,一个产业建设一所学校,一所学校服务壮大一个产业。渝北区印盒李子产业农民田间学校、潼南区中药材产业农民田间学校、梁平区柚子产业农民田间学校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坚持能人领办,注重辅导员的选任和培养,全市960余名辅导员参加师资培训,其中40余人参加了中央农广校举办的提升培训。
(三)共建共享,灵活开放
农民田间学校坚持以农民为中心,为农民释疑解惑,服务农民全面发展。重庆市农广校为了推动发展,在一些产业亟需、积极性高、空间具备的校点,与当地区县农广校一起进行重点打造、定点补贴;争取乡镇政府、农服中心、村级组织关心支持,吸纳产业专家、能人大户参与共建辅导,形成“辅导员+专家技术团+村级辅导员”的协同机制;鼓励活动时间、地点和方式灵活多样。在一些管得好、用得活的地方,农民田间学校完成培训推广主业主责的同时,还逐渐成为当地的文体活动中心,被誉为“文体会所”“农民之家”。
▲ 重庆市农广校校长刘光德(右二)、副校长卿阳成(右一)为巴南“市级示范农民田间学校”授牌
三、重庆市农民田间学校本土化实践的主要成效
(一)实现农广校教育培训资源下沉延伸,培训绩效稳步提升
区县农广校通常建在区县中心城镇,而农民田间学校建在产业、建在村社、“沉浸”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现场。农民田间学校“送教进村社、培训到田间”,实打实接地气,实现了教育培训资源与产业、与农民的无缝对接。
开州区临江镇福德村农民熊炳发在参加柑橘大实蝇防治培训后表示:“这种互动培训方式好,大家踊跃讨论,没有一个打瞌睡,农技老师的总结更有条理。希望常有这样的培训。”
“这种培训方式既尊重我们老把式的土办法,又接触了新理念、新技术,还让我们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窍门。”合川区大石街道竹山村葡萄种植户张福海也津津乐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
(二)促进农技示范推广阵地的拓展协同,新技术应用提速增效
农技人员入户下田与农民面对面,良种良法直接过手入脑与田间零距离,将技能培训与示范推广协同融合,相互拓展了新阵地、相互融合了新方式,培训更鲜活、推广更便捷。
巫溪县城厢镇酒全村农民田间学校着力于当地李子产业,根据生产周期编制了生产季节历和与之配套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100多期,培训农民3200人次,推广新技术4项,为该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李子标准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乡贤示范引领乡贤、能人就地孵化能人,一大批“鸿雁”“头雁”次第成长,成为加快乡村振兴最有活力的有生力量
遍布全市的农民田间学校,能人领办育能人,一部分能人与所在的农民田间学校一起,正在慢慢进入“一点带起一片、一个凝聚一群”“强,愈强,更强”的良性循环、倍增孵化的新阶段。在广袤青翠的巴山渝水间,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等致富带头人,一大批新乡贤、新能人,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中坚、乡村治理的基石、乡风文明的骨干。在奔赴共同富裕的辽阔天空,头雁领飞群雁起,鸿雁阵阵向未来!
2015年,璧山区一位刚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李华,走进市农广校举办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课堂。2020年,一块农民田间学校的牌子挂在了他的基地大门上。几年来,李华自己干、引领几位小伙伴一起干、教会周边农民跟着干,新一批“小李华”们又先后走进农广校的培训教室和田间学校的活动现场。而他自己,已经成长为璧山区“2019年度乡村振兴创新人物”“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潼南区的返乡创业者张甜,她在自己的知亲农场领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在示范引领和交流分享中,她自己也快速成长入选全国创业培训共享师资。合川区的马快,他的香提多水果种植农民田间学校除了孵化周边农民外,还接待来自四川、贵州和兄弟区县的农民观摩交流,他本人被评为2018年度的“合川新乡贤”。忠县刘卫东、大足安育林、渝北阙兴国、潼南滕文强、梁平张文辉……在重庆,这样的人物和事例还有很多。
四、当前的困惑与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当前的困惑
调研中,区县农业科教部门、农民田间学校及农民代表在总体积极评价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经费不足、师资不强、覆盖不广、规范不够”等问题的担忧。
经梳理解析:一方面,是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方面显现出的差距短板,比如培训示范与农事季节的时空匹配忙闲不均、负荷不匀;稳定投入机制暂未全面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总体缺位;部分村社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客观存在等。另一方面,对持续发展的主动谋划和有效储备有待加强。在“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农民田间学校必将迎接新挑战、担负新使命。如何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如何创造新机遇、焕发新活力的问题,已然摆在我们面前。
(二)未来发展的建议
1.坚定信念,担当作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稳粮保供、强农富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还将延续,农民田间学校要自觉担当起作为党和政府培育农民、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的历史使命,向着“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运行更加便捷高效、作用更加精准有力”的方向努力。有了这样的共识和信念,我们就会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的投入、资源的投入、情感和智慧的投入,上下一心,为乡村振兴而办,为本固邦宁而干!
2.规划先行,统筹协同。乡村振兴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都是毋庸置疑的“国之大者”。把农民田间学校的定位、职能、投入、管理等建设发展问题纳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农技示范推广体系建设中统筹谋划,把农民田间学校时空布局与产业区域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协调联动,一盘棋谋划、一张图施工、一本账管理、一体化推进;结成服务网、拓展服务链,以此来实现供给与需求、服务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实现培训与推广、示范与孵化以及人才与产业协同融合。
3.促变应变,开拓创新。农民田间学校要强化“内部求变促变,外部预变应变”意识,展现“从新局中求变局,在变局中开新局”的责任担当。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明确各级政府、村社组织、领办主体、农业行业、社会资源在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运维中的地位和责权。探索农民田间学校能持续发展,展现更大作为的共建共享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有序退出机制。培育核心实力,在与其他培训推广资源的协同中补位有作为、错位求发展、创位有建树。彰显创新活力,在坚守技能培训基本职能基础上,尝试在乡风文明创建、乡村治理中有所作为。
农民田间学校因培训而建、因推广而存、因孵化育人而兴,也必将应新时代而变、应新使命而进,在深度参与农村致富带头人持续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行动中,在戮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大作为!
(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大龙 卿阳成 胡湘苓 杨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