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记者 李文萍)“这是给了一张白纸,看你们怎么绘就乡村振兴的蓝图。”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石柱县桥头镇工作队队长江波在帮扶日记中写道。这也是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孜孜不倦想寻找的答案。
自2021年5月19日入驻石柱县以来,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交出了一份成绩不错的答卷——
制定32个村级“十四五”规划,68个专门规划;争取协调各类资金近1.3亿元,落实项目92个,打造产业品牌27个,营业收入超过880万元;争取消费帮扶1224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71万斤;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积分银行,探索打造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位一体为农服务平台、民宿产业运营平台,构建“三桥”党支部,形成乡村振兴的“石柱经验”。
这些经验在石柱县桥头镇探索、总结和实践,助力这个资源优势显著、发展短板明显的乡镇打造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 桥头镇一角。 顾庆庆 摄
绘制“桥头堡”全景图
——规划先行,勾勒农文旅新篇章
“要进一步梳理桥头的资源,通过梳理资源做好规划,找到优势找到问题找到发力点。”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曹清尧在调研中曾指出。
这句话道出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推进桥头镇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也成了帮扶工作队“扬长补短”的准绳。
“扬长”体现在充分挖掘桥头镇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桥头镇以藤子沟水库为核心,形成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景观,是清凉避暑的理想地方;自2017年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全镇累计发展脆红李、苍溪雪梨(黄金、翠冠)等特色效益农业10000余亩;千年桥头土汉文化交融,有白塔乌塔遗迹、马鹿寺、中西合璧建筑,保留有传统工匠、桥头书法、诗词、民谣、民歌等丰富文化内容,增添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地处石柱县康养旅游示范带“中心”位置,能跟中益乡、黄水镇、冷水等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补短”是指补齐桥头镇面临的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讯提升空间较大;人才匮乏,村支“两委”年龄普遍偏大;群众思想僵化,缺乏发展动力;产业脆弱,处于“看天吃饭”等短板。
“未来的桥头将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江波在帮扶日记中提问。为了勾勒桥头镇的发展蓝图,找准乡村振兴推进的节奏,帮扶工作队将规划放在第一步。
经过反复研讨,一份高起点编制的农文旅规划蓝图——《桥头镇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出炉。根据规划,桥头镇将聚焦“千年桥头、水韵果乡”发展定位,锁定“一湖两业三组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即围绕滕子沟湿地公园,发展壮大绿色果业和民宿产业,培育湿地康养组团、综合服务组团和耕读田园组团。
全景图已然绘制,各项专项规划也紧锣密鼓推进,诸如《桥头镇民宿产业专项规划》《桥头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桥头镇生态振兴规划》等等,一年多的时间里,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协同制定了32个村级“十四五”规划,68个专门规划。
白纸作画,磨墨提笔,只待挥斥方遒。
▲ 桥头镇风景美如画 顾庆庆摄
夯实“桥头堡”基底
——提质设施,补齐发展短板
滕子沟湖水碧绿如玉,树木修长茂密,桥头镇乡村旅游的成色越来越足,但基础设施的薄弱极大影响了旅游体验感。
“以前水压不稳,经常停水,一碰到下雨,水都是浑浊的。”桥头镇长沙村驻村第一书记冉洪介绍,脱贫攻坚解决了饮水的“有无”问题,但取水条件和水源品质离乡村振兴标准差距还非常明显。为此,冉洪所在集团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投入18万元,完成增加水厂加药设施、加装沉淀池遮阳棚、增加输水管道排气阀、整治取水点人行便道、取水点清淤防渗、加装输水管道等,极大提升了长沙村的饮水质量。
不仅如此,重庆水务环境集团还派出专家,根据桥头镇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供水计划,根据全镇发展重点和经济状况逐步实施,彻底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的饮水品质,也为后续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瓦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胡杰也感受到完善基础设施带来的改变。2021年,修建了3.1公里的藤子沟湿地公园环湖步道、2.5公里的农业产业观光步道,2022年启动了悦川路扩建工程、环湖美丽农村公路,有力改善村里道路通行条件,为新村旅游开辟“通途”。
如今,瓦屋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年接待游客数达2.5万人。瓦屋村2021年获评“重庆市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桥头镇马鹿社区的梨家湾院落,原汁原味的巴渝吊脚楼,水波粼粼的莼菜田,趣味生动的农耕雕像,争颜怒放的向日葵……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映入眼帘。
“以前那边的坝子是泥巴,下雨都成汤;那边那个房子以前是猪圈牛栏,蚊子、虫虫多。”过去,向世刚的房屋是传统的土房子,养猪养牛,污水横流,臭味很重。自帮扶工作队进驻以来,梨家湾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向世刚的房子外墙被粉饰一新,屋内挂上农耕饰品,猪圈牛栏被装扮成古色古香的小木屋,房前的泥巴路变成水泥坝,出落成一个干净别致的庭院。
乡村旅游,体验是第一位的,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基础保障。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正着力围绕桥头镇的乡村振兴规划,以点带面,由近及远,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水、电、路、讯和人居环境等都在发生着改变。
2022年,在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帮扶项目清单中,藤子沟水库水态修复工程,桥头镇美丽农村路建设工程,桥头镇马鹿村(社)、桥头村美丽家园项目等赫然在列。
▲ 工作队队长江波(左)、副队长叶林(右)在桥头村听取驻村第一书记张力(中)介绍民宿产业建设情况。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供图
筑高“桥头堡”塔身
——凝聚力量,激发产业活力
“今年第一批红脆李需要300吨。”7月7日晚上,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召开驻乡驻村工作会,桥头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力在会上放出需求,通过所在单位重庆重报电商物流有限公司(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属企业,简称重报电商)的销售渠道,对接商超、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帮助销售桥头镇的农特产品,解决当地农特产品卖难问题。
不仅如此,重报电商还积极推动桥头镇电商产业做大做强,成功打造桥头坝、桥头姑娘、野鹤溪等地域品牌,研发桥桥鸭系列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重庆市内各大媒体集结直播带货的盛况曾在桥头镇引起轰动。2021年7月,由重庆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联手合作,通过上游新闻、第一眼、新重庆、百度重庆频道等平台,采取“直播间+现场溯源”的形式,开展田畈梨直播带货专场,直播关注点击量达200万人次,帮助销售翠冠梨、黄金梨100.59万斤,带动消费帮扶金额累计达到了654万元。
“丰产不丰收”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普遍困境,托底农特产品销量则成为帮扶工作队激活产业活力的重要抓手。2021年,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争取消费帮扶1224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71万斤,为种植户和部分农户解决销售愁难的同时实现增收,部分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布局农文旅,延长产业链方面,帮扶工作队创新改革,指导桥头镇成立“千年桥头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清理、整合7个村集体资源资产,盘活闲置房屋和撂荒耕地,探索打造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位一体为农服务平台、民宿产业运营平台等三个平台,建立“村企共建”“政府+企业+群众”等协作机制,引进社会资本投资产业项目,实现村集体、企业和村民的多方共赢。
截至目前,帮扶工作队和桥头镇镇党委政府精选20个院落、收储52处闲置房屋、招引11个民宿伙伴,联袂重庆民宿协会打造出全市首个民宿产业综合体,并联合市餐饮商会、重庆陶然居集团布局瓦屋农旅融合小镇、马鹿有机莼菜示范基地、桥头三色产业加工厂等。
“我们将追加910万帮扶资金,在瓦屋村集中打造瓦帮小院民宿聚集群。”驻桥头镇工作队副队长叶林介绍,2022年,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将再次“加码”产业建设,联合多家成员单位打造民宿群,确保形成规模示范效应,为桥头镇农文旅发展增添助力。
▲ 桥头镇冇名堂民宿 桥头镇供图
点亮“桥头堡”塔尖
——挖掘文化,擦亮乡村旅游品牌
“发挥集团优势,助力文化提升也是帮扶工作的重点任务。”叶林介绍,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也能激发人们乡村振兴的内动动力。
梳理2022年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帮扶项目清单,记者发现市委宣传部各处室积极牵头,筹备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宣传宣讲进桥头、中益项目;大力开展“我们的新时代”“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美丽重庆”等主题宣传,依托户外公益广告牌、LED显示屏等公益广告载体广泛发布主题宣传;通过市级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持续开展对外宣传,不断提升石柱莼菜、辣椒、黄连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加强对“脆红李”“翠冠梨”“桥头鸭”“华溪村”等地方品牌的宣传展示,为地域产业发展赋能;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推动移风易俗、积分银行、家风家训等元素与乡村治理深入融合;开展重庆市乡村文化振兴“十校结百村 艺术美乡村”活动;组织开展舞台艺术剧目展演、美术作品展览和网络作品展示进基层活等系列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为桥头镇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营造出奋发向上的积极氛围。
事实上,在桥头镇,文化的利用如同血液一般,融入到基础设施提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和党建工作等方方面面。
“乡村振兴积分银行”,是由桥头镇跟中国农业银行重庆石柱支行联合设立,围绕环境整治、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助力公益、遵纪守法等五个大类鼓励村民行动起来“加分存钱”,积分可以享受物品兑换、集体分红、荣誉表彰、银行授信等多种福利,让群众愉快参与镇村事务,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 积分银行兑换点 李文萍摄
“三桥”精神是当地针对乡镇干事创业缺人力、自我发展缺动力、长效增收缺产业的“三缺”难题,通过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承,引进人才发展壮大农文旅产业,搭建引雁归巢的“回乡桥”、干群同心的“连心桥”、就业创业的“致富桥”,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干群动力和致富动力。
自帮扶工作队进驻以来,桥头村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发生了极大改变。外墙被粉饰成朱红纯白相间,一楼开辟出专区诠释“三桥”精神内涵、展示积分银行,借以向人们传承革命精神和乡风文明;二楼开辟设有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传统物件专区,打造临湖阅读空间,蕴藏着怀旧乡愁和田园书香,三楼则是日常开会交流,学习和宣讲党的政策的主阵地。
“这个钱花的少,装修的还有文化。”张力笑着介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文化”装点出一个有格调的村党群服务中心。
当乡村产业插上了文化的“翅膀”,乡村旅游也变成立体化、多范式。
在瓦屋村“瓦屋部落”、长沙村“大地艺术”、桥头村“风情渔村”等农文旅项目,帮扶工作队结合乡村特色,充分挖掘利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新的地标、培育新的业态,为游客提供集旅游观光、生态体验、民俗工艺、住宿餐饮和购物消费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擦亮桥头镇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大家都晒黑了,不再是白白胖胖的了。”在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驻村工作会上,曹清尧环视一圈,发现队员们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一年多来,各帮扶队员冒着烈日顶着寒风、深入田间地头听民情,走进各个单位求资源,留在施工现场追赶进度,自然“脱了层皮”。
但好在辛勤付出的背后有着丰收的回报。2021年,帮扶集团在桥头镇实施的35个项目已完工25个,2022年计划实施的42个项目完成县级初审后,启动37个。桥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瓦屋村瓦屋部落、马鹿村腊肉加工厂、桥头村党群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已建成;“冇名堂”民宿、“湖边有家火锅”等民宿产业投运后累计接待游客、团建团队8000余人次。
“我们将全力深入到最基层,用自己的脚和眼,一点一点的去发现桥头振兴的希望。”江波在帮扶日记中的这句话简单却生动地阐释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的行动力,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推进乡村振兴的“桥头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