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对于有着大城市带大农村市情的重庆而言,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无疑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重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动“三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行走在巴山渝水间,探访我市将“三农”工作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攥紧粮袋、护好耕地、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工作与成效。从今日起,重庆日报推出“重庆筑牢‘三条底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夏至时节,正是秋粮丰收的关键节点。
永川区南大街谭家坝村,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周元贵招呼着机手整修装备,以战秋收;300公里外的梁平区星桥街道兴桥社区,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邓中新装好了4台稻谷烘干设备,正抓紧调试。
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重庆,必须做好粮食稳产增产,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种业发展,围绕粮油产业集中连片开展社会化服务,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种什么?
用科技创新升级农业“芯片”
粮食连年丰收,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年初,我市定下目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3012万亩、1087万吨。
产量怎么稳?良种是基础。
“耕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有限,稳产增产高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所以我们坚持把现代种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工作作为支持重点,全力确保相关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市财政局农业处副处长孙俊涛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从2020年以来,市级财政已安排1.4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繁体系建设、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科企联合体品种试验等现代种业发展项目。
有投入,才会有收获。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了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名单,重庆垫江县、潼南区入选。相关资料显示,垫江有水稻种植的传统,在这里建设了基地的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前身为重庆市种子公司),承担着为重庆选育、推广优良水稻品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培育了70多个新品种,建设水稻、油菜等规模化标准化制种基地2万亩,常年制种3万余亩,年产粮油种子约600万公斤。
垫江县财政局副局长刘伯洋介绍,获得国家级制种大县的称号后,中央财政对垫江下拨了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其中1000万元被拨付到中一公司用于研发基地建设,“因此,他们新购置了许多实验用的设施设备,新建了救灾备荒库,还更新了加工设施。”
油菜方面,中一公司培育的“庆油”系列深受种植户的青睐,2020—2021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390余万亩,其中“庆油3号”“庆油8号”播种面积就接近150万亩,占比近40%。尤其是“庆油8号”,其含油量高达51.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亩产量达200公斤,每种1亩“庆油8号”,种植户的收益比种其他品种要多300元。
市农业农村委种业处处长骆凤玲表示,“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业发展,通过市级种业基地认定建设等措施,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努力在2030年全面建成西部种业高地。”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庆正升级农业“芯片”。
谁来种?
“种粮人”享受多重补贴
光是有了好的种子还不行,种粮最关键的要素在人。
“从化肥到农药再到人工,各种成本都涨,种粮享受到的各种补贴,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在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花田贡米”种植基地,种了150亩水稻的种植大户冉志说。
下个月,冉志的花田贡米将迎来丰收,每亩收入能有2000—3000元。他预计今年的稻谷收购价格能达到5元/斤,但是各项高涨的成本,却让他深感压力。“针对物价上涨有种粮补贴,种子也有补贴,遇到灾害了靠农业保险至少能收回一部分成本,这个农业保险也是国家补贴大部分,压力小了不少。”冉志说,不算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他一亩地收到的国家各项补贴大约有500元。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抓住种粮大户这个关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大户耕种成为粮食生产重要形式,种粮大户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但受粮食特殊的商品属性、生产投入大、市场风险大等因素影响,一些种粮大户收益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让他们担忧种粮不挣钱,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就在此时显现了出来。
“农民愿不愿意种粮,关键是看能不能赚到钱。一亩能产多少粮,一斤水稻能卖多少钱,化肥、农药、种子花多少钱……这不是小账,而是关系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大账。”孙俊涛说,重庆从2009年开始连续14年实行种粮大户补贴,对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进行补贴,每年惠及种粮大户2400多户,有力地调动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保障了粮食安全。
普通农户同样有补贴。去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重庆第一次实施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共计补贴3.3亿元,旨在缓解农资价格上涨、有效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今年,重庆又先后两次下达4.8亿元,用真金白银的补贴,让种粮人不吃亏、有钱挣。
此外,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资金等,和上述补贴一起,构建起了全方位的补贴政策体系,为农民种粮保驾护航。
怎么种?
耕种防收可全程机械化
盛夏,垫江沙坪镇六角村的稻田里,齐刷刷的水稻翠绿欲滴,蓬勃舒展。
水稻拔节生长的关键时期,当地种粮大户唐小初却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叫上三五十个工人,背上药箱在田间打药。“现在我的600多亩地用无人机洒药,只要两天时间就喷完了,节省了很多劳动力和成本。”他高兴地说,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比人工喷施提高30倍以上,还能减少操作人员与农药的接触,降低中毒情况的发生。此外,无人机喷洒的雾流上下穿透力强,雾滴细匀,防治效果更好。
永川区仙龙镇太平桥村的种植大户管春,在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植水稻后,也请来了当地的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用农机耕地,又快又好又省钱!”管春说,用牛耕地一天连10亩地都耕不完,且一亩要花200元,而机器耕地平均只要80元一亩,一台机器一天可以耕30多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凸显、农村劳动力短缺矛盾突出和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我们每年安排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资金约1.5亿元,重点支持围绕粮油产业,集中连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集中育秧(苗)、烘干仓储等社会化服务。”孙俊涛介绍。
前文所提及的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周元贵正是该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全程社会化服务,财政都提供了补贴。”他告诉记者,育秧每亩70元、机耕每亩80元、机插每亩30元、机收每亩100元等,总体来说全程社会化服务需要430元,其中财政补贴100元。
这100元的受益者并不只是周元贵,“(得到补贴后)我们相应地给村民们减去了100元收费。所以虽然补贴是落到我头上,但受益者却是大家。”他说,这样一来,村民们更愿意使用社会化服务,仙龙镇的全程机械化率因此大大提高。
位于梁平的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去年开展社会化服务近7000亩,获得财政社会化服务补贴30万元。同时,合作社理事长邓中还申请到了110万元的乡村振兴贷款,在“一补一贷”的资金支持下,邓中扩大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并新购置了4台稻谷烘干机,将业务延伸到了加工环节。
“烘干一直是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邓中告诉记者,烘干设备投入比较大,农民甚至是单个合作社根本无力投入。通过财政的担保和贴息,烘干设备、农机升级、购买农资周转等资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此外,合作社全覆盖购买了农业保险,有力弥补了政策性成本保险只覆盖成本赔付的不足,提高了种粮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
“下一步,财政将继续支持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大力支持集中连片托管服务,持续推进服务组织能力建设,不断推动服务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孙俊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