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工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重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来啦!

2022-07-17 09:56:32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作者:黄乔

就业有困难,政府来帮忙!为帮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近日,我市开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

行动持续多久?服务对象是谁?具体有哪些帮扶措施?对此,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

全面掌握实名信息 主动联系未就业毕业生

据了解,此次行动以“服务攻坚促就业 筑梦青春赢未来”为主题,主要服务对象为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35岁以下登记失业青年(以下统称“未就业毕业生”),行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在主要措施方面,该负责人介绍,我市首先将全面掌握实名信息,主动联系未就业毕业生,摸清就业失业状态、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情况,完善实名信息。

同时,将告知未就业毕业生重庆智能就业平台、求职登记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鼓励指导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线上登记。

此外,将公布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线下服务渠道,引导未就业毕业生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就近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其实名信息。

部分区县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

“掌握实名信息后,我们将大力推进实名帮扶。”该负责人介绍,具体来讲,我市将健全实名帮扶机制,对有就业意愿的,针对性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暂无就业意愿的,做好状态记录,及时跟进服务。

“行动将从7月持续到今年12月,这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该负责人举例说,比如,开展“云”服务,及时推送岗位信息、开展职业指导、组织技能培训;聚焦电子、装备、材料、医药等支柱产业,灵活组织分行业、分专业、小型化、有针对性的线下招聘;而对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区县(自治县),要求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同时,还将做实做细“面对面”职业指导,力争服务3万人次;加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新职业等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发放5万张职业培训券;围绕重点企业的岗位需求,开发一批适合毕业生的管理、技术、科研类见习岗位,力争见习规模达1万名。

实施就业政策“直补快办” 实现“政策找人”

如何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对此,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公布未就业毕业生相关政策清单、补贴标准、申领流程;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范围,推动政策集中兑现。

同时,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免费创业工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就业创业政策;推广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网上办;实施就业政策“直补快办”,实现“政策找人”。

此外,我市还将落实公共部门岗位。提前安排公共部门招录(聘)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时间,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

2022年12月31日前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加快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进度,鼓励未就业毕业生到基层社区工作,主动对接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调推进科研助理招募等工作。

实施就业结对帮扶 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而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毕业生,我市将实施“一生一档”,开展多层次结对帮扶。

该负责人说,将结合“一区两群”帮扶机制,组织“一区”与“两群”结对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突击队作用,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

“我们将为困难高校毕业生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优先提供援助。”该负责人说,同时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持续强化权益保障,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确保招聘信息真实性、合法性;依法查处扰乱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消除就业歧视和不合理招聘限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 图片来源:重庆就业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