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补鞋、磨刀、剃头、弹棉花……繁华街区里的旧时光小巷

2022-06-29 10:09:41  来源:重庆晚报-上游新闻

江北区南桥寺,一段繁华的街区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条小巷。但当你走进这条小巷,一定会被它唤起久远而温馨的记忆——补鞋、磨刀、剃头、弹棉花等老行当聚集于此,坚守在此的老手艺人们,用最原汁原味的工艺,服务于街坊四邻。“哪怕不消费,就来这坐一坐,也觉得很亲切很舒服。”市民张女士的这句话,道出了这条被居民誉为“旧时光小巷”的精髓。

补鞋匠篇

“补一次要管嘿久”

走进小巷,第一个注意到的人,一定是老陈。不单单是因为老陈的摊位居外侧,还有他脸上始终挂着的亲切笑容。

“你们看哟,这双小娃娃的皮鞋,居然买成200多块钱!”老陈补起鞋来十分麻利,穿针纳线灵巧至极。补鞋过程中,他还时不时和周围人开开玩笑。很难想象,老陈是才过完八十大寿的高龄老人。老陈是一名退休机械维修师傅,退休20年,就支摊补了20多年鞋。8年前,老陈和其他老手艺人们陆续搬来这个小巷,老行当之间互相有了照应和依托,老陈工作起来也更带劲了。老陈不会用智能手机,老顾客们来补鞋时会准备好5元~10元不等的现金。

家住新城馨苑的谢楠今年已经54岁,她说,以前老陈在别处摆摊时,自己就找他补鞋,现在自己带来的已是孙孙的鞋了,“经济又实惠,补一次要管嘿久!老陈帮我们节约了好多买鞋的钱哟!”谢楠说。“我嘛,还算年轻,要干到干不动那天为止!”听到老顾客的赞美,老陈笑意更浓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剃头匠篇

“剃胎毛快要失传了”

小巷里要数剃头匠最多,人气也是最旺的。这不,王姐的摊位上,排队等着好几位客人。王姐今年63岁,但因为身材窈窕,五官立体,大家都以为她才40岁出头。王姐以前在厂里工作,属于厂花级别的美女,下岗之后,她就做起了美发行业,迄今已经干了30多年。

“剪发6元,刮光头10元,焗油30元,剃胎毛60元……”王姐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年,理发店的价格一涨再涨,但她的价格已经很多年没变过。实惠的价格,扎实的技术,王姐将其称之为老手艺人的坚持。王姐透露,剃胎毛是剃头匠的专属“绝学”。“剃胎毛快要失传了,你去现在的高级理发店,他们都不会这个手艺。”王姐自豪地说。所谓剃胎毛,是在婴儿出生30天后,剃光其原本的头发,因婴儿头皮极其娇嫩,对剃头匠的技艺和手法是一项考验。

另一边的剃头匠杨姐50岁,在这里干了7年有余。同为剃头匠,她和王姐的收费一致。周围顾客们说,杨姐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见过一次的顾客,杨姐一定能记住。

磨刀匠篇

“磨剪子嘞锵菜刀”

磨刀匠老汤今年67岁,留着很潮的“莫西干”发型,还染成了流行的玫红色。这个发型是王姐为老汤免费做的,为的是让老汤看起来酷一些。实际上,老汤是一名聋人,人们对他颇为关照。他用来磨刀的老式砂轮机,就是隔壁摊的老陈赠送的。“磨刀5元!钱给他就是了。”大家还时常帮老汤招揽顾客和兼职翻译。王姐说,这条小巷每天早上8点开摊,傍晚6点收摊,大家不为赚多少钱,而是想坚守这份热爱的老手艺,以及每天能见到这些亲切的老面孔。

59岁的老张,是小巷里另一位磨刀师傅,他身材壮实,脖上戴着一根粗项链,看似“不好惹”的样子。但老张一开口就“破功”了,他说话声音很温柔,对顾客的要求总是无条件满足。南桥寺老居民沈胡强最近迷上了拍短视频,让老张重现“磨刀吆喝”。老张只得带着3分无奈、3分害羞、4分妥协的表情,扯开喉咙吆喝起来:“磨剪子嘞锵菜刀!”

老张其实还有个绰号叫“全能张”,他除了磨刀,还会补鞋、修拉链、修伞。老张说,自己十二三岁开始磨刀,不知不觉就干了大半辈子,近年来磨刀的人越发少了,自己不得不拓展技艺。回忆起磨刀匠的辉煌时期,老张也有些怅然,“那时候在街头喊一声,就会出来一群家庭主妇,她们拿着钝菜刀和锈剪子,匆匆赶过来。”

弹棉花匠篇

“技术革新和与时俱进”

小巷最深处,是老刘夫妇的弹棉花店。60多岁的老刘,弹了几十年的棉花。和其它老行当相比,老刘是小巷里第一个从手工作业转为电子机械化作业的。老刘说,手工弹棉花,一天才能弹一两床,机器一天就能弹十床,“我将它称之为技术革新和与时俱进。”

虽然机器弹棉花比手工轻松,但是铺棉、拉线、牵纱等工序还得靠手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棉絮也随之漫天纷飞,若不慎吸入,就呛得人直想咳嗽。“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很辛苦也挣不到多少钱。”老刘说,自己只有一个徒弟,也已经40岁出头了,因此,他还想多坚持干几年,争取再找到一两个手艺传承人。来取棉被的江锦绣阿姨也很感慨,她说,现在的人基本都在商场或者网上买被子,只有她们用过弹出来的棉被的人才知道,这样的棉被有多柔软和保暖。

七嘴八舌

网友们的记忆

夏忆:补锅咯,补锅……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只要听到这个吆喝,就可以拿出去修补。补锅匠支小火炉,拉起风箱,就开工了!不一会功夫,就可以拿着补好的锅回去烧菜了!

阿伦:怀念以前背冰糕箱的奶奶。几角钱的红豆棒冰、奶油冰棍、豆沙冰糕,几个同学凑钱买一支,你吮一口,我吮一口,太欢乐了。

萍聚: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去裁缝店做衣服和补衣服。一件衣服破了再补,补了再穿,回忆过去,就感叹现在生活水平太好了。

好汉:以前的剃头还包括了修面。师傅会把头发和胡须一起给刮掉,非常清爽,价格也公道。

刘二娃:现在街头擦鞋摊少了,小时候走亲戚,都要先去街头擦鞋。皮鞋一打上蜡,马上就像一双新鞋一样,走路都提劲多了。

我很温柔:小时候街边买爆米花,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期待,就等机器“砰”地一声响。

记者手记

品味匠心和坚守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我看来,这条小巷最动人之处,是当我们走进这里,时光一下就慢了下来。我们既能在这里触摸到儿时记忆,也能从快要消失的老行当中,品味到老手艺人们的匠心和坚守。正如街坊四邻所说,如果在这里多坐一坐,和老手艺人多聊一聊,就能体会到这里浓郁的市井味和人情味。此情此景,令人动容的同时,更带给人满满的治愈感。

当然,在城市规范化管理的今天,摊位不是随便就能摆的。我通过江北石马河街道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口中得知,小巷所在之处,既没有占道经营,也没有堵塞消防通道,因此,这里才能摆摊,并被纳入规范化管理当中。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薇 郎建荣 实习生 冯恺骁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