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再见,70岁的菜园坝火车站

2022-06-20 09:04:19  来源:重庆日报

6月19日22时左右,菜园坝火车站(重庆站),站台的灯光熄灭,菜园坝火车站与大家暂时告别。

6月19日21时36分,重庆至哈尔滨西的K1064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这是菜园坝火车站(重庆站)送走的最后一班客运列车。6月20日起,菜园坝火车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这意味着陪伴重庆人70年的重庆站暂别历史舞台。根据相关规划,重庆站将于今年内启动改扩建。完成改扩建后,重庆站将与菜园坝地区一同成为集大型交通枢纽、都市旅游集散地、母城文化地标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起点 无数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

70年前的1952年,列车的汽笛开始有规律地在菜园坝的上空响起。这一年的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被重庆人称作“菜园坝火车站”的重庆站亦建成启用。从此,它成为成渝铁路的起点站。

菜园坝火车站投入使用后,承担了成渝铁路客货运的主力,沿线丰富的人流和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促进铁路沿线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菜园坝又陆续修建了长途车站和公交站点,成为重庆最早的综合交通枢纽,渝中母城最热闹的地方。

1992年,完成改扩建的菜园坝火车站,原本只能容纳1000人的候车室,变成了可容纳10000人的候车大厅,繁荣盛况空前。

“菜园坝可以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最热闹的地方。”市民老陈在渝中生活了30年,他亲历了菜园坝最繁华时的景象,“每到春运必人山人海,一票难求。”

1983年进入重庆站工作的张斌,担任过车站客运员、售票员、售票值班员、客运值班站长。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卖票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春运、暑运24个窗口全开,还增设了10个临时售票点,队伍依旧排到广场外面。那时候早上来上班时,广场上全是通宵排队买票的人,挤都挤不进来。”

“我在车站不晓得熬过好多次通宵。”43岁的罗浩从1996年开始到广州打工。因为老家在江津,他每次春节坐火车离开都提前一天从家里出发,到了重庆就在菜园坝火车站候车大厅睡觉,“那时候没有什么钱嘛,就想着节约一点,‘将就’一下。”

罗浩还有收藏火车票的习惯,自己用过的火车票大概有200多张,这些票都是菜园坝火车站出发或到达的。19日10时05分,他从菜园坝火车站乘坐5612次列车回江津,“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要好好跟它告别。”

从菜园坝出发打工、上学……这里是无数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同样也是迎接他们回家,灯火可亲的港湾。

历经多次改扩建 与成渝高铁客运专线擦肩而过

从1989年到1999年,10年时间,菜园坝火车站进行了多次改扩建,到2005年,其年运送旅客近千万人次,累计运送旅客2亿余人次。2006年,位于龙头寺的重庆北站建成使用;2007年4月,铁路调整运行图,重庆走渝怀、遂渝方向的列车改到重庆北站始发终到,一些襄渝方向的列车也陆续改到重庆北站,菜园坝火车站到发的列车逐渐减少。

不再繁忙的菜园坝火车站何去何从,那段时间颇有争议。直到2010年,国家发改委明确批准:菜园坝火车站作为成渝高铁重要过站式枢纽,纳入改建车站范围。

为迎接成渝高铁客运专线的停靠,2011年,菜园坝火车站开始按照新蓝图重建。根据当时的设计规划,站场主体是一栋上部镂空、类似铜钱的圆形建筑。整个建筑分为两层,其规模几乎将当时的广场全覆盖。由于施工难度过大,2013年建设方案进入调整期,并搁置下来,以至于错过2015年成渝高铁客运专线的建成通车,重庆的停靠站最终改为重庆北站。

概念设计方案完成全球征集 重庆站将实现华丽蜕变

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启动建设重庆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相关工作,枢纽指挥部正在统筹推进初步设计,积极争取市级相关部门支持,并尽早确定站场标高、配套枢纽和市政道路平面布局和标高,稳定设计边界条件。

目前重庆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概念设计方案完成全球征集,按照国家发改委、国铁集团和市政府相关批复,围绕打造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目标,重庆站力争10月底前完成初步设计及审查,12月底前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年内将启动建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