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打开一张1:10000的全国地图,重庆市万州区棕花村不过是个小黑点,但如果以棕花村香根草产业为参考系数,其地位立刻浮现——它入选了国家生态环境部首批乡村生态振兴典型案例,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例。
鸟瞰棕花村。陈星 摄
棕花村位于万州区李河镇,曾是市级贫困村,因发展畜牧养殖业,一度带来了污染。一边是亟待改善的生态环境,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致富产业,两者如何平衡?
棕花村给出答案:打造香根草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今,凭借“一根草”,棕花村撬动了一条百万元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从污染村到生态村的“美丽嬗变”。
空巢村的“春天”
这些年来,棕花村有两次因为土地掀起波澜。
一次是几十年前,村民分到了地;一次是现在,村民拿出手里的地,交给合作社。
棕花村是甘宁水库移民后靠村,地少人多,是出了名的市级贫困村。多年来,村民“望山兴叹”,年轻人则纷纷走出大山。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时,棕花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5.22%。
为谋求出路,一段时间里,村里兴起了畜牧养殖。到2010年时,全村猪、牛、羊的养殖大户就有10多户,再加上村民的小规模养殖,各类畜禽存栏量近7000头(只),如果按排污当量计算,相当于棕花村的几个山头上生活着两万多人。
“隔着老远就能闻到粪污的臭味,一到夏天,蚊虫四飞。”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污染接踵而来。
再加上棕花村所在的葵花山脉下有长江一级支流苎溪河、瀼渡河,作为万州城区百万人口饮用水主水源的甘宁水库也在此,彼时的棕花村面临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双重任务。
怎么办?在家的村民守着土地,也是守着希望。
棕花村的希望来临,始于2019年3月。
当时,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派出田军来当棕花村的“解题人”,在担任棕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后,田军得出结论:棕花村必须走生态兴村的发展道路。
没过多久,一种神奇的牧草香根草在棕花村扎下了根。
新奇、忐忑、疑惑……村民们心情五味杂陈,议论纷纷,一则村里要拿土地种草的消息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飞回大山的“候鸟”
棕花村山高谷深、路狭崎岖的地理条件,一度隔绝了这里的“致富梦”,“金凤凰”一旦飞出大山,再也不愿回头。
几年前,余思成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开厂经商。
2019年,一通电话给余思成的生活掀起了波澜。
打电话的是田军,电话里,循环产业、绿色生态、现代农业……这些词出现频率最多。
余思成感到意外,电话里这个人描绘的蓝图,他竟然心动了。
“从没想过在农村种地也大有作为!”余思成说,他感受到了乡村跳动的脉搏,那是发展的声音。
在余思成的印象里,小时候的家乡总是青山绿水,参天古树下总有老人讲不完的奇闻怪事,让小孩流连忘返。这些情景,成为每个离乡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面临在外打拼与回乡创业两个选择时,余思成选择了后者。
在生态兴村的路上,香根草产业成为棕花村治理养殖污染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点。
回村第一年,余思成与同村青年谭兴刚在村里流转了150亩土地,试种香根草。
第二年,村民就见证了一件“稀罕事”:合川区生态环境局以每株6元的价格,来棕花村买了3万多株草,总价20万元。
以前那些对种草充满疑虑的村民,早已被事实说服。
棕花村趁热打铁,结合“三变”改革,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资源入股,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当一份股权证书摆在面前时,村民殷和明没有犹豫,将家里的5亩地全部入股,“种了一辈子地,应该改变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到一个月时间,800多户村民纷纷入股,也就是这一年,全市第一个以“两山生态”命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庆市万州区棕花村两山生态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册。
百万元的生态链
晨光熹微,云雾缭绕。山坡上,400亩绿油油的青草沐浴在暖阳中,茁壮成长。
村民们分散在香根草基地,忙着挥镰收割,这段时间,正是香根草的丰收期,大家正忙着将收割的一茬茬青草运往不远处的加工点,等着晾干后加工成垫料。
“种了一辈子地,没从想过现在老了倒还上起了班。”棕花村四组村民殷和明一边割草,一边打趣道。
对于村民来说,割草可以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但对于余思成来说,这些割下来的草可都是自己的心肝宝贝。
香根草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稳定边坡、吸收重金属、修复土壤等功效。自从这个神奇的牧草在棕花村扎根以来,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村里的喜事更是接二连三——
2019年底,一个命名为三峡香根草产业基地的香根草种苗基地建成;2020年11月,占地200亩的下桥沟香根草套种基地建成;2021年,占地3000平方米的土地垭口蚯蚓养殖大棚车间建成;今年,重庆首个露天广地龙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如今,棕花村以发展香根草为纽带,利用香根草发展畜牧养殖——通过养殖畜肥+秸秆发酵繁殖蚯蚓——通过蚯蚓蛋白肥供应林下种植、养禽——禽肥还草实现了种养可持续循环,同时利用香根草人工湿地实现对养殖废水、黑臭水体的环境治理,去年,棕花村还从重庆碳交易所获得碳汇交易指标,收获12万元的碳汇收入,实现了从卖产业到卖“空气”的转变。
余思成给记者算了笔账:棕花村香根草全年产量1000吨左右,产值40万元;蚯蚓年产量20吨,产值40万元,另外蚯蚓粪便还能带来50万元的收益,整条产业链综合效益上百万元。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468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还能提供30至50个工作岗位。
然而,这只是棕花村发展的一个“小目标”,在余思成的规划里,未来的棕花村,将打造一个占地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融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集种养、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棕花村两山生态农业产业园。
记者手记
依靠绿水青山吃起了生态饭,棕花村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守护好绿色生态,既能获得绿水青山的“好颜值”,又能获得金山银山的“好价值”。
棕花村将“种养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根小小的草,做到产值上百万,不仅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让多种经营形成立体式循环,种植与养殖真正二合一,融为一体,现代农业的魅力尽显光彩。
从污染村到生态村再到农文旅新农村,棕花村走过的“三部曲”是脱胎换骨的村之巨变,更是映射了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