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峡”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区是巫山县确定的乡村振兴4个特色产业发展片区之一,包括双龙镇、大昌镇和福田镇。乡村振兴工作启动以来,小三峡片区坚持以“补短板、强弱项、增特色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各项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推进。
双龙镇石上生花一隅。曾露 摄
屹立的古树、平坦的公路、现代化农业观光生态园、青砖白墙传统房屋交相辉映,在双龙镇安坪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安坪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村硬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引进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及旅游观光一体化的采摘产业园,推进产业向“精准化、多样化、实体化、规模化”纵深发展。
在巫山县予之创生态农业观光园里,工人们正在给葡萄绑枝、掐尖,喂营养液,为今年有个好收成打好基础。
据了解,巫山县予之创生态农业观光园运用“旅游+生态”模式,将其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亲子教育、文化传播融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该公司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农户土地300余亩,全部种植葡萄,同时,聘请当地农民在果园务工。葡萄园丰产后,陆续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安坪村经济发展发展起来了,一些老板在我们这儿承包田,在家门口就能够挣点生活费,一年最少能挣万多元钱,我们在果园里忙了,又在草莓田里去帮其他老板们。”安坪3组村民罗福莲表示。
如今的葡萄园已初具规模,下一步,企业还计划增加停车场、冷链库,以及娱乐设施,把葡萄园打造成巫山的后花园,等巫大高速一通车,游客就可随时过去游玩。
如今,双龙镇的脆李、柑橘、红心蜜柚、 核桃等特色产业做得红红火火,仅2000亩以上的巫山脆李特色示范基地就有5个,实现了特色产业全覆盖。
清晨,薄雾升腾,漫步在古城里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哼着小曲,手提菜篮,扑面而来满是“人间烟火味”;晌午,红日当空,歪坐在南城门百年树龄的黄桷树下,一把蒲扇,一盅凉茶,吾心静处自是“两袖清风来”;黄昏,华灯初上,相约三五成队,慢跑滨湖路上,处处是景,步步皆画,诗情画意犹如“人在画中游”。
在光明村,以原乡村落、生态农业、农耕文化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一天一个变化、一月一个模样,已初具雏形。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形成了一个体验农耕、休闲观光、留住乡愁的示范带动。
今年以来,小三峡片区坚持“构建以柑橘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以补短板、强弱项、增特色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在稳定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全县“1+3+2”产业总体布局。
截至目前,小三峡片区发展柑橘产业9万亩,脆李5.5万亩。2021年福田镇凉水村、水口村新打造1000亩柑橘连片果园,盘活凉水村1400亩的恒河果园;大昌镇龙塘、龙早、兴胜等村新增柑橘2000亩,改造建成15个标准化果园,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2万亩;双龙镇培育20至50亩规模家庭果园36个,建设50亩以上大业主果园54个,每村培育1到2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片。
产业有了基础,文明乡风也有效提升。福田镇在两巫路两边利用壁画、板画等展现形式弘扬乡风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风土人情等正能量;大昌镇进一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积淀,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以古城为文化主题,形成文化主线,优化大昌古城;双龙镇结合“十大行动”,推进“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成立幸福议事会强自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所(室)”强法治,开展“惜福银行”积分制强德治,有力推动双龙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下一步,小三峡片区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村便民服务中心,配套文化广场及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基层阵地示范和教育试验基地等。同时,围绕柑橘产业、大宁河流域生态保护、小三峡、小小三峡旅游发展,推进双龙片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周边乡村旅游开发,完善乡村旅游示范片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古镇升级改造,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小三峡片区聚力打造成“宁湖橘海·生态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