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铜梁区建成乡村振兴车间49个 让群众家门口就业

2022-03-28 09:58:22  来源:本网

3月24日早上,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东森村5组村民李大平吃完早饭后,几分钟就走到乡村振兴车间上班。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群“娘子军”坐在长长的操作台两侧忙碌着,细致地把金属线穿进电子元件,手边是一堆堆连接线成品。

铜梁区在全市首创并探索乡村振兴车间长效发展机制,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问题。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乡村振兴车间49个,实现28个镇街全覆盖。

以生产车间解决就业

乡村振兴车间重在以生产车间解决就业,帮助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区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累计回引近5万人返乡就业创业。人留下来,就业岗位在哪里?除了搭建就业平台、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乡村振兴车间这种“家门口的工厂”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在大庙镇,东森、龙岩、双鹅等村都建起了乡村振兴车间,解决了百余人就业。“为了让村民充分掌握技术,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镇村组织他们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大庙镇经济发展办负责人刘丽娜说。

在巴川街道玉皇村,依托蜀运来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的乡村振兴车间,仅一个生产车间就吸引了80余名周边村民在厂里工作,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

据了解,目前全区49个乡村振兴车间已吸纳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左右。

建起四种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振兴车间如何建?据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一年多探索,目前已形成集体经济组织自建、企业自主创建、集体经济组织及企业联合创建和扶贫车间就地转换四种模式。

各镇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模式成立起乡村振兴车间。虎峰镇有3家食品厂需要外购竹签,运输成本高,镇政府和业主考察周边竹签生产企业后,村集体与业主利用闲置厂房共同创办铜梁久远竹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竹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0余人,实行“公司+村集体+群众”利益分配模式,年产值1500万元。

而旧县街道宜胜村,在原有扶贫车间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生产工艺,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车间,实行“村集体+群众”利益分配模式,保障了车间持续正常运转。

据了解,对成功创建成为乡村振兴车间的,区里对车间在建设和运营中予以适当补贴:一次性创建奖励5万元,正常运营生产满6个月奖励3万元,正常运营生产满一年再奖励2万元。

让乡村振兴车间有温度可持续

随着乡村振兴车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间实行了规范化管理,员工福利也越来越好。

在高楼镇高楼村乡村振兴车间,36岁的杨建平是最“资深”的员工之一。杨建平腿脚有残疾,车间就专门租了一套农民新村住房,供杨建平和其他愿意住的员工免费住宿。

此外,车间中午还免费供应午餐。车间一侧的一间大房屋,是镇里专门设置的社区教育基地。车间员工的孩子放学后可以在这里做作业、看图书,等着家长下班一起回家。家里的老人也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让乡村振兴车间兼具政策宣讲、就业培训和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除了让群众有就业场所,还能有效解决留守劳动力照顾‘老小’问题,让乡村振兴车间更有温度、更可持续。”高楼镇镇长周瑜表示。

“目前建成的这些乡村振兴车间,不仅为当地闲置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还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一些难点和痛点,突出市场利益,实现了多方共赢。”区经信委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刘佳介绍,各镇街和相关部门坚持市场导向与本地资源要素结合,将继续引导调动本地产业资源,深度挖掘本地产业潜力,建立乡村振兴车间项目库,搭建地方产业对接平台,持续激活乡村产业发展“一池春水”。(何静怡、李慧敏、李承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