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鳅游稻香:闯出一条生态种养致富之道

2022-03-21 13:58:1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访黔江区长八栏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孙小华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伍磊

每年10月,平坝地区的水稻基本收割完毕,但位于黔江区水市乡新安村的长八栏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00余亩的水稻还是一片金黄,层层叠叠的梯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如诗似梦的田园丰收画卷。

“水市乡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1200米,相较其他乡镇水稻成熟要晚一个多月。”黔江区长八栏农业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孙小华介绍说,将稻谷和泥鳅种养在一起,进行生态的循环利用,是合作社水稻种植的一大特点,采用该模式生产出的大米品质好,健康绿色,深受消费者喜爱,行销全国各地。

和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逐梦不同,80后新型职业农民孙小华一直坚信,只要踏实干,乡野间也可大有作为。这些年来,孙小华持续探索发展立体农业,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挖掘生产潜力,不仅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实现稳产、提质和生态循环,还收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同时,发挥水稻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农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

▲ 孙小华收割水稻

从车间技工到农机推广

新安村,是武陵山腹地黔江水市乡的一个偏远的高寒山村,平均海拔1200多米。

“山上雾满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出过去新安村村民恶劣的生活环境。

1984年,孙小华出生于此。为了改变生活境况,2004年,孙小华跟所有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最初在重庆的一家摩托车厂做了名技工。孙小华平时善学习、爱钻研,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高级技工,被调到厂里最重要的技术岗位——测试返修岗,拿着当时厂里技术工人中最高的工资。检测不合格的摩托车,只要经他的手修理调试,都能达到出厂合格标准。由于专业技能突出,几年后孙小华跳槽到一家以生产发电机、水泵、微耕机为主的农业机械厂担任生产部的部长,完成了从一名技术工人到高级管理人员的成功逆袭。经过多年的打拼,孙小华也积攒了一定的财富。2013年,孙小华回乡过年,在和乡亲们攀谈中,了解到家乡农业生产现状依然落后,耕种效率不高的同时产量低下,家乡父老对农业机械现代化概念完全模糊。从事农业机械生产多年的他,深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有迫切需求。他觉得推广农业机械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同时也可逐渐改变家乡人工耗费多、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的落后农业状况。于是,他毅然放弃公司高管职位,决心返乡开始自主创业。

2017年,孙小华回到黔江创办了重庆夯夯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农业机械销售、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农业机械技术指导等。“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武陵山腹地的黔江的耕地现状。黔江区桑园、果园多建在山地、坡地上,耕种收大都靠人工肩挑手扛,费时费力又费钱,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在一些山高坡陡耕种条件差的地方,这样的肩挑背磨还不怎么安全。这也导致不少山地、坡地上的桑园、果园抛荒闲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孙小华在黔江区农业农村委农业机械推广站的指导下,积极推广一款适合山间作业的单轨运输机,这款单轨运输机号称农业园区“小火车”,它主要用于丘陵、山区的果园、桑园、茶园等农业种植园区,运输各类农作物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等;它占地面积小,适应地形能力强,设计安全、造型简单、运行平稳、持久耐用,彻底改变了山区农业传统的运输方式。

多年来,依托黔江区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孙小华大力推广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农机具,开展水稻机械化直播、特经作物机械生产等试验示范推广,着力破解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瓶颈,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户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 捕捞稻田放养的泥鳅

“稻鳅共生”让水田效益翻几番

多年扎根农机推广一线、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孙小华,深知粮食种植的堵点和农户卖粮的痛点。如何摆脱粮食增产不增收、粮食种植效益止步不前的困境,是他一直挂在心头想去解决的大事。

2018年初,孙小华参加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偶然了解到立体农业的概念,并得知重庆在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农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稻田+”生态立体农业模式,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紧接着,经多方考察、学习和请教专家后,他选择了“稻田+泥鳅”立体农业绿色种养项目。

孙小华觉得从传统的卖稻谷向卖精品大米及副产品的转变,是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他发现,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精品大米成了馈赠佳品。蟹田米、五常米、越光米……在这些声名远播的品类中,又有一种精品米新贵迅速抢占市场,这就是“鳅田大米”。

何为“鳅田大米”呢?顾名思义,“鳅”即泥鳅,稻米是在饲养泥鳅的田中生长的。利用同一水体,在稻田里养殖一定数量的泥鳅,不仅可捕食稻田内的水稻虫害,还可起到松土、增加水中溶氧量的作用,达到生物防病虫、有机种植的双重效果,同时,稻田也能为泥鳅提供必要的生长养分和生存环境。水稻和泥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泥鳅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对农药、化肥极其敏感,可以充当稻田水质的‘天然哨兵’。”孙小华给记者介绍。水稻是新安村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稻田养鱼,生产无污染、绿色健康的优质稻米,既扩大了养殖规模,又提高了稻米品质,是一举两得的产业发展良方。于是孙小华尝试把淡水泥鳅养殖和水稻种植两个生产项目有机结合,利用自家的10来亩水田搞起了示范种植。

在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孙小华选用的水稻品种的生长周期比普通大米长20天左右,稻田泥鳅混养全程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广泛施用天然有机肥料。生产出的鳅田大米的米质及口感明显优于普通大米,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2018年,孙小华的稻田每亩收获大米350千克左右,卖价10元/千克,亩产值高达3500元;每亩收获泥鳅40多千克,卖价60元/千克,能卖2000多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与单种水稻相比,亩纯收入多2000多元。

虽然稻米的单产稍低,但却达到了以质量取胜,实现了优质优价,算一下整体的收益账,增收幅度很可观。

▲ 孙小华荣获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称号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为了继续推进稻鳅综合种养模式,2018年,孙小华牵头成立黔江区长八栏农业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以稻田入股,以合作社为主体,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销售,与农民签订按6元/千克回收成品米的购销合同,倡导更多农户积极参与。

刚开始,村民们对此连连摆手,有的甚至认为他是骗子:“你放弃城里的高工资回来种田,怕是骗人的吧!我们种了一辈子的田,莫非还要你来教?再说,水稻后期要晒田,哪还能养泥鳅?”

质疑声并没有击退孙小华,他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以往,大家辛辛苦苦种植一亩水稻,纯收入不到500元。而立体农业能产生叠加效益,亩纯收入能翻几倍。再有,大家以稻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模式、统防统治、统一销售,以订单式农业对接商超、团购、线上线下等销售渠道,保证大家的亩纯收益能达2000元以上。你们干不干?”

新安村的一部分村民动了心,愿意试一试,将龙洞泉水口下的200亩梯田流转给孙小华。很快,孙小华请人开荒整田,并在稻田里开挖出一条水沟,把泥鳅放养在水沟里。

“2021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我种了50亩水稻,合作社给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防统治的情况下,除去种植和养殖成本,每亩纯收入是传统农业的2~3倍。”水市乡新安村村民李安昌告诉记者。

据了解,农民把水田入股作合社后,到基地务工有务工收入,年底还享受利润分红。目前,该合作社带动了35户农民(其中贫困户3户)增收。“我家入股9亩田,年底按每亩200元进行分红,加上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比我自己搞传统稻谷种植增收好几倍。”新安村3组村民陈云祥说。

孙小华的“稻田+泥鳅”养殖模式在村里一炮打响后,新安村的大户纷纷入社,隔壁茶园村、关里村、杨柳村几家大户也找到孙小华,要和他抱团发展。

“三年来,我们合作社的‘稻田+’种养业发展到400余亩,还带动周边70多户村民发展种植绿色水稻近1000余亩。产值达到300万元左右,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左右,合作社每年向村集体分红3000元。每年,我们仅开出的劳务工资就有20万元。”孙小华介绍。如今,合作社创建的“八栏鳅田”“云上水市”“渝鳅米”“渝丘米”等品牌,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知名度不断提高,迎合了人们对高端、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益。

很多合作社苦于没有好的致富项目,认为创新与自己很遥远,黔江区长八栏农业股份合作社在孙小华的带动下,通过水稻种植和泥鳅养殖的结合,既实现了自然优势、生产条件、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同时,孙小华扎根田间地头,全力以赴发展农业产业,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带富了一方百姓,还壮大了当地经济,结出了累累硕果。孙小华先后荣获重庆市现代青年农场主、重庆市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第六届劳动模范等称号。

《农家科技》(2022年02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