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安排,增强农业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和“压舱石”的稳定作用,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融合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我们必须发挥创新理念在产业融合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发挥人才战略的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搭建高效融合平台,开辟发展“新天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了变化,伴随产业融合而来的就是对市场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合理布局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依托。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规划和经营,进而创建高标准的产业园,来产生集中的规模效益。新的销售思路为农村产业融合指明方向。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产业融合的进行,对于农村来说,方位布局受限于地域狭小,需要借助产业链的优化来实现其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在提高产业化的过程中形成品牌效益。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连结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遵循。农村生态作为“绿水青山”的一角,理应与“金山银山”相联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开发与利用,借助互联网的宣传效果,打造旅游与农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
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注入发展“新活力”。如何使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是当前农村人才战略的一大重要课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进离不开群众,人才的吸引才能引导良性的发展。无论是现代农业科技还是互联网技术,都需要人才的帮扶,来教授相关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业主体对产业融合促进经济收益的认知,引导其树立向现代化迈进的理念,并通过相关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吸引农村人口回流,需要政府给予帮助。一方面,通过创设人才培育方案,在税务缴纳等方面提供优待,破解人才外流的难题;另一方面,派遣和培育产业融合带头人,将高端人才资源投入到农村产业融合的领域,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为农村产业融合注入新生动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发展“新机遇”。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民职业精神与现代农业文化相融合的高素质、能力强、爱农业、有文化的主动个体。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面临数量上的“人才荒”、方式上的“欠成熟”、成效上的“难量化”等难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也渐渐多元化。故而要多维度挖掘吸引人才,与人才振兴战略相对应,深入发掘农村“内部”潜力的同时要吸引外来的“有志之士”;要创新培育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信息化融入农业农村的生产实践;要改进统筹协调机制,优化整合培育资源,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刻不容缓,着力突破人才瓶颈,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才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现代化不仅要求高精尖技术的开拓,更要扎根土地,让基层群众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环节,固守传统不会进步,只有大力发展创新资源优势和人才战略才能保证现代化的有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不容片刻倦怠。(作者:徐永霖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