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希望人们提到江津,不单提到江津的工业、四面山、花椒。”江津还有更为远大的梦想在路上。
进入2022年重庆两会时间,各区县如何锚定目标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重庆市人大代表、江津区委书记李应兰,在接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给出“江津答案”——未来五年,江津将凝神聚力建设“五地一城”。
“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是市委、市政府赋予江津的重大发展任务。”李应兰称,江津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将锚定“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总要求,大力推动“五地一城”建设,力争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以上。做到交通便捷通畅、产业局部领先、公共服务同水平发展,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
建设“五地一城”
倡导“弱鸟”先飞
“五地”即科技创新基地、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休闲旅游胜地。“一城”即宜居城市。
李应兰认为,建设“五地一城”,行棋落子应重点开展六方面工作——
突出创新驱动,江津创新资源偏弱,过去没有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研究院,可以说是创新“弱鸟”,“弱鸟”更应先飞。未来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打造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
致力开放引领,推动江津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联动周边、对接外埠、面向世界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实施“五大倍增”行动,升级壮大消费品、装备制造、汽摩、材料产业集群,形成1—2个领先全市的优势主导产业。
推动城乡融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实施乡村产业提质、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创新、农村改革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五项行动”,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
彰显山水特色,江津山清水秀人文厚重,自然资源丰富,擦亮“四面山水·人文江津”城市名片,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多元融合发展,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提升品质内涵,以宜居性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区的同水平发展,着力建设重庆主城都市区“后花园”。
高质量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
江津近年来的综合实力一直在提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从2016年的756亿元预计增长到2021年的1200亿元。
其中,第二产业成绩亮眼,2021年江津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增长16%;数字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比达24%。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江津将如何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应兰表示,江津是全市工业大区,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优、创新驱动能力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我们将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具体而言,江津将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白酒、纸制品、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高端消费品,建设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聚区,升级壮大装备、汽摩、材料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力争2026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600家,工业总产值超2200亿元。
同时,江津加快发展以智能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建成国家级创新载体6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40家;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布局,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津的梦想
是人们夸赞“这里很宜居”
过去五年,江津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产业基础更加巩固、城市能级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工业发展表现亮眼外,江津特色农业也蓬勃发展,富硒农业2021年产值突破100亿,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第三产业方面,江津双福农贸城2021年交易额达到了370个亿。同时,江津综保区已封关运行,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70亿元。
此外,江津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26.79平方公里,轨道、高速、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正加速推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601元,城乡养老保险和医保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站在“成绩单”上,江津胸怀更远大的梦想——
李应兰认为,作为主城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津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应当是宜居性。正因如此,江津将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先做规划,再做分年的实施计划,希望用三到五年,让江津的宜居性总体提升。”
“今后希望人们提到江津,不单提到江津的工业、四面山、花椒。”李应兰说,今后当人们开始夸赞“江津是一个宜居的地方”,那就意味着建设“五地一城”的目的达到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连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