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北碚柳荫镇 艺术赋能乡村 文化浸润沃野

2022-01-06 08:55:31  来源:重庆日报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为贯彻落实乡村文化振兴要求,在北碚区委、区政府指导下,柳荫镇深挖本地乡村文化,推动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将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融合、与乡村原生态相契合,着力打造“乡村+艺术”样本。

不仅如此,柳荫镇进一步将艺术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全镇开展“德润柳荫·身边好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等活动,营造良好文明风尚,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挖掘当地文化

将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融合

冬日暖阳下,沿着布满小野菊的乡村小道走进柳荫镇东升村,环顾四周,独具渝东民居风格的瓦屋错落有致,屋旁绿树花影,墙上绘满了色彩鲜艳的童趣画,倍显清新又与周边环境相互映衬,使乡村美景更添一抹亮丽。

柳荫镇位于嘉陵江以北,这里物产丰富、山清水秀。12条河流遍布全镇,2个绿湖点缀其中,黄金香柳、蜡梅等47个特色农业兴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渡渠存留至今……种种资源,优势叠加,使得柳荫镇成为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绝佳之地。

在北碚区委、区政府支持下,柳荫镇组建文化振兴专班,一方面积极收集汇编本地传统技艺、渡渠历史、民风民俗、乡建文化等,另一方面采取“1+2+N”(“1”即柳荫镇,“2”即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N”即各学院、各建设基地)方式,切实解决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出谋划策、建言献智的问题。

目前,柳荫镇与四川美术学院共同筹划艺术粮仓改造,现已建成4个展馆,吸引国内外游客上万人次;与四川美术学院策划打造杨家坝、王家坝“柳门竹巷”艺术院落、艺术水渠、艺术稻田(稻田迷宫、晴荷台、五谷晒道、聚院台)、艺术工坊、艺术步道,吸引游客已超10万人次;与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深度挖掘百年乡村建设文化,策划“1+N”乡村建设历史陈列馆,举办为期1个月的乡村建设文化展。

下一步,柳荫镇将深入挖掘“柳文化”“渠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和年萧、竹编等优秀民间艺术,全力打造柳荫文化IP。同时,加大乡村艺术场馆、人才队伍、品牌活动、产业项目建设,让艺术乡村成为柳荫的靓丽名片。

因地制宜

将艺术与乡村原生态相契合

紧扣“柳”元素,打造7000平方米的杨家坝“柳门”特色景观院落,设置“柳耕”农耕文化园、“柳音”广场、“柳趣”儿童乐园、“柳书”书屋、“柳宿”民宿、“柳农”稻草园6个景点;以“竹”为主题,打造8000平方米的王家坝“竹巷”特色景观院落,设置“竹祀”祀堂、“竹艺”文化展示区、“竹塘”民宿、“竹坞”观景坞、“竹畔”望渠亭、“竹居”民宿6个景点……

在柳荫镇,艺术之花正在不断发育壮大。近年来,柳荫镇积极探索“乡村艺术、艺术乡村”的发展模式,充分保护利用好当地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绘就了“生态美环境优”的美丽画卷。

与此同时,柳荫镇多措并举,将废弃猪圈改造成凉亭、闲置房屋改成咖啡吧、残破的房屋改成爱心超市,把生产生活便道打造为星光绿道和观光绿道,对24户房屋、56个门面进行艺术改造,把新农村集中安置点建为“童画工坊”在地创作基地,多次开展竹编、草编等传统手工艺术展,让艺术进一步在柳荫镇内生根。

当地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实惠。据统计,柳荫镇村民自产的稻米、水果、土鸡等农副产品极为畅销,4户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微民宿,有床位70余个,4户村民利用自有农房发展餐饮,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人。

弘扬新风正气

将艺术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

艺术文化赋能如何由表及里,进而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柳荫镇多措并举,通过成立艺术研学联盟、成立乡贤理事会、开展系列评选活动、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构建艺术赋能乡村长效机制,写好“生活美家园好”文章。

据悉,柳荫镇大力推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积分制,将环境卫生评比、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成立爱心超市,推动村民“自治”;重庆青程粟年文旅研学基地、北碚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北碚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等相继落户东升村;多次开办“法治大讲堂”,设立法治宣传栏、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先后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最美院落”等评选活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力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社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柳荫镇在全镇范围开展了“德润柳荫∙身边好人”评选活动,通过基层推荐、组织评选、总结表彰,突出身边人、普通事、真感情、正能量,树立具有时代特色和传统美德的先进好人典型,倡导和培育学习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

柳荫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评选活动紧密结合北碚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相关要求,树立榜样的力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夯实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