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清光绪《黔江县志》称:“蚕桑树城乡俱有,惟因土狭,未享厚利。”在脱贫攻坚中,黔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将蚕桑作为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来打造,已发展桑园10万亩,摘取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和“黔江桑蚕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4张国家级名片。
4张国家级名片的背后,创造了黔江蚕茧产量连续11年位居重庆市第一的佳绩,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今年全区产茧7万担,养蚕农户综合收入达2亿多元,茧丝绸综合产值5亿多元。蚕桑产业直接带动1.2万余人从事蚕业生产,在脱贫攻坚中带动586户共2200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奔小康。同时,全面推进蚕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茧、丝、绸、服等产品热销国内外。
“我家原来是建卡贫困户,通过栽桑养蚕一举拔掉了穷根,如今搂着‘蚕宝宝’,年收入突破了35万元,过起了全面小康的日子。”12月13日,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4组脱贫户周适合一边对桑树进行冬管,一边高兴地对笔者说。
周适合一家的变化,是革命老区黔江农村变迁的缩影。
蓬东乡麻田村周适合家每年突破产茧100担,连续三年获得黔江区人民政府评为“养蚕大户”荣誉称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龚杰品 摄
养蚕时节,周适合与村民康凤华和粟正琼一道,在供育室里正在给才出生的“蚕宝宝”换桑叶。 龚杰品 摄
今年春蚕养殖已结束,周适合家春蚕养殖,龚菊正在蚕房里摘茧。 龚杰品 摄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蚕桑产业不但让农户挣了钱,还释氧固碳,让生态环境锦上添花,也让黔江尝到了遵循“两山论”结出的甜果——好生态能卖成钱了。今年2月,重庆市高新区与黔江区签订对口协调发展协议,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计划。6月25日向黔江区购买8.46万亩森林面积指标,交易价款2.115亿元。其中,有3.5万亩是人工种植的桑园面积,交易贡献率达40.5%。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黔江是生产优质桑蚕不可多得的宝地。如今,黔江区正在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丝出口基地”“全国蚕桑丝绸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到“十四五”末将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35亿元及以上,带动3万人增收,蚕农综合收入实现5亿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黔江,正在书写一个又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传奇故事。很多离乡背井的人,巧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欣然踏上返乡创业的路。(龚杰品/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