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江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1-12-13 15:07:5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 刘早生 李 朋  特约通讯员 蒲军利

盛夏7月,微雨过后的井池村,山色空蒙, 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青草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在15社村民夏勇经营的金池生态农家乐房前屋后的5亩梨园里,果实压弯了树枝,青色的果面沾着露水,越发显得水灵灵的。大批从城里来的游客提篮徜徉其间,感受从枝头到舌尖的采摘乐趣。

“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我们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夏勇兴奋地说。

▲ 井池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全景

记者从高处望去,“山间塘坝如明珠,层层梯田似天梯”,这是井池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景象。近年来,江北区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农田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等“七化”要求,通过坡改梯、调整田型、改善灌排条件、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打通生产便道等工程的实施,实现从耕地零星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农田地力低下到农田高产高效,从农田用水不便到引水入田……让曾经的山地完成美丽蜕变,每亩土地的人力成本节省50%以上,产值却提高了30%。截至2020年,江北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约1.5万亩,2021年计划新建3000亩。

▲ 江北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调研产业发展情况

撂荒地变身金土地

江北区地处重庆主城区核心地带,其农村田地具有坡地多、旱地多、总量少、平地少、水浇地少的“两多三少”特点。面对这样的耕地条件,江北区的高标准农田该如何建?江北区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以及耕地的实际状况,江北区重点采取旱地改水浇地、坡耕地改梯田等形式,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打通田间道路以及做好农田防护来提升耕地质量。

井池村是江北区鱼嘴镇仅剩的一个乡村,位于鱼嘴镇东部,背靠明月山,与五宝镇下湾村、复盛镇石庙村接壤。

井池村的耕地几乎都分布在半山坡上,且不说这些耕地一年能带来多少收成,因耕作交通不便,这些坡地种起来很费劲,种、收全要靠肩挑背扛。村里一些外出打工收入高的,慢慢都不愿意种地了,前些年荒掉的地也不少。

2019年,井池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山坪塘整治以及田间道路等建设内容。自从开工后,村民夏勇每天都会到山上去看一看。看到自家的地慢慢从坡地变成平地,夏勇打心里高兴。

“祖祖辈辈种地都是靠天吃饭,有点雨水,这坡地也存不住,每到灌溉季节,我们都要用桶将水背到地里浇灌,一桶水15千克,一个人每天起码要往返20余趟,加上我家土地分散,更是耗费人力、物力。”夏勇告诉记者,“山坪塘整治后,蓄的水可以满足土地长年灌溉的需求,并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供水,加之生产便道直接通往地里,开车就能拉走农作物,非常方便。”

▲ 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梯

40多岁的夏勇之前一直在外搞装修,看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便带着家人回到了井池村,流转50多亩土地种植了梨子、桃子等果树,建起了鱼池,还开了一家农家乐。

“以前坡地种些红薯、玉米等作物,一年收入不多,现在建成宽幅梯田,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发展经果都比以前效益高很多。”井池村村民余国菊是花卉基地的一名培养员,她告诉记者,以前种庄稼,劳作十分辛苦,如今改行来种花,不仅轻松了,增加了收入,心情也愉悦了不少。目前,井池村发展花卉苗圃20亩,桃树、枇杷、蜜柚、沃柑、香梨等果树苗600亩,正在打造石斛、兰花、蔬菜等山地特色高效种植基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生态景观,让井池村的薄产山地变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的“金土地”,村民们纷纷加入到回乡建设的队伍当中,昔日的抛荒田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进入11月,江北区五宝镇大树村大树繁花专业合作社基地里的柑橘陆续成熟,沉甸甸黄灿灿的果实缀满枝头。合作社负责人徐福田感慨地说:“没有区农业农村委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就没有丰收的果园!”在徐福田的果园,灌溉管网精准铺设到了每一棵果树下,天旱时只要轻轻打开蓄水池旁的水龙头,就能轻松快捷完成对全园果树的浇灌。

“要把这里的旱地改造成水浇地,那么通往每一块耕地的‘毛细血管’就非常重要。”江北区农业农村委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负责人说,“结合现有灌溉水资源的情况,我们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十几年前,徐福田牵头成立大树繁花专业合作社,发展果树种植,种植了大五星枇杷、血橙和纽荷尔脐橙,然而由于果园立地条件差,坡度大,特别是灌溉和田间作业困难,浇水、人工成本高,算下来果园效益低下,每亩产值不到2000元,合作社成员因此失去了信心,果树疏于管理,效益一年比一年差。本来大树村属于都市近郊农村,有发展采摘农业的优势,但由于果园设施落后,园里的采摘道路全是泥巴路,坡又陡,即使种出了高品质的枇杷、柑橘,因交通不便,也鲜有人前来采摘,最后只能低价批发给销售商,作为大树村的主导产业,效益一直上不去。

▲ 井池村宽敞美丽的产业大道

江北区农业农村委及时了解到合作社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后,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大树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很快获得批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树村的产业道路修通了,果园里新铺设了灌溉管网,新修建了蓄水池,果园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建成果园采摘作业步道3000多米,进园采摘方便多了。水果成熟时,大批的城里游客前来采摘,水果实现就地销售,采摘价比之前的批发价翻了一倍不止。游客多了,也带动了当地土特产品的销售,徐福田乘势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在林下养鸡,果园旁边建设养猪场,发酵的猪粪、鸡粪成了果树的有机肥,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游客来了不仅可以采摘新鲜水果,还能买到纯生态散养的土鸡和土猪肉。

“山旱地变水浇地,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靠天吃饭的问题。”如今,大树繁花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水果基地500余亩,其中血橙种植面积320余亩,年产量320吨,枇杷180余亩,年产量27吨,实现销售200余万元,带动区域农户助农增收50万余元,10余户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五宝镇是江北区唯一的农业镇,是典型的都市农村地区。大树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是江北区在五宝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宝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建成了下湾村水果采摘园、豆豆农场、干坝村生态农业园等一批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园,并培育了一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豆豆农场、干坝村生态农业园已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高颜值换来“好钱景”

每当早春草莓成熟时节,五宝镇万缘村的重庆豆豆生态农场天天爆棚,游人如织,既游园赏景,又体验采摘,享受着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王成炳是豆豆农场的老板,他承包了300亩土地,主营有机水果采摘,有枇杷、草莓、火龙果、西瓜、蔬菜等,一年四季水果不断。王成炳欣喜地说,这得益于区农业农村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了“美丽乡村”,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做美田头,留住乡愁。从2017年开始,江北区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农旅融合”理念,统一设计,连片开发,将水、田、路、树、村一体打造,增添游玩、观赏美景元素,高起点、高标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农业生态公园,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一个产区就是一个景区”。

“好一派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重庆游客董美涵“五一”假期来井池村游体验后赞不绝口。

井池村南临长江,站在高处,果园港、鱼复工业开发区、鱼嘴新城尽收眼底。

“井池村的位置离市区非常近,是近郊游的首选地之一,因此要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井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军丽说。

2020年6月,井池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正式成立。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工,联合社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管理,通过股份制的形式,给农民分红。“和以前租赁土地不一样,股份制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联合社理事长郭军丽告诉记者。目前参与到土地入股的井池村村民占到了80%,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而这份“希望”,就来自于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农田改造以前,井池村以自给自足的蔬菜种植为主,如今经过集体股份制之后,联合社将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打造出了占地300余亩的油菜花种植基地。同时,根据地理环境,村里依次种上了李子、梨子、桃子、柚子、枇杷、沃柑等多种水果,吸引来大量游客,享受生态观光采摘基地的惬意和舒适。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江北区已建成豆豆农场、寿竹产业园等7个农业产业园。其中,种植寿竹4700多亩,年产值约1500万元,形成休闲农业主体14个,包括农家乐7个、休闲观光园7个;通过农旅文融合发展,打造了春季竹笋节、夏季水果节、秋季丰收节、冬季百家宴等系列乡村旅游主题活动;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人气,培育了年猪文化节以及下湾枇杷、樱桃采摘节、万缘草莓节等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节庆品牌,以及熊鸭子、五宝窖酒、腊肉等乡土特色农产品品牌。

“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设施条件,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农旅融合发展风生水起。今年,江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有望超过20万人次。”江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江北区将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朝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延伸农村、农业价值链,以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振兴乡村。

《农家科技》(2021年11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