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自然生长”着的情绪记录师

2021-11-15 10:48:42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11月15日讯(记者 陈泰湧)黎光波是85后,非“科班”出身的他从正式端起相机入行,到获得第一个国际摄影大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表达出来的各种可能性——影像时代的人们喜欢用个人化的视角去探索周遭的一切,更愿意把摄影作为一种内心的表达,他们继承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拼贴、装置、视频、代码等各种形式的运用让摄影变得更加多元并具有无限可能——黎光波只是中国85后摄影师群体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和他的《情绪记录馆》给中国,乃至给世界呈现了一个妙手偶得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2020年“新冠”疫情前,他刚刚完成武汉180多个普通人的情绪记录,疫情之后,他重回武汉,再次记录了其中29个普通人的情绪。

▲ 黎光波。1992出生于重庆,摄影师、艺术家、策展人、“自然生长——85后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负责人。2016年凭借作品《情绪记录馆》荣获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人奖。

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自然生长——85后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这个组织是通过摄影创作将当地的文化进行更好的深度剖析。目前已在重庆江津和南川的乡村小学落地。

自然生长的情绪记录师

摄影,是黎光波童年生活里最神秘的东西。

自古以来外甥和舅舅就是最有趣的一对人物关系,不然哪来那么多有关外甥和舅舅的歇后语呢?黎光波的舅舅开了个影楼,暗房是神秘的,小时候的黎光波除了不敢去暗室里“打着灯笼找舅”,整个影楼都是他最自由的空间。他看见来的人都会在拍摄前好好地整理一下着装,或者穿上平时都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很庄重地坐到相机前,拍完后又把新衣服慢慢脱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衣袋里。“记忆中,摄影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高二的时候有了手机,黎光波开始对摄影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甚至上课,他都喜欢拿着手机到处拍。

高三毕业,黎光波和行伍出身的父亲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冲突,“空军招飞只是父亲希望看到的我的生活,但那不是我未来想要的生活。”

父亲这辈子第一次举起了“投降”的手,听由了他的任性。在年少气盛的叛逆和不谙世事的轻狂自信中,黎光波填报了艺术专业,但备考时的几番折腾,让他与心仪的摄影专业失之交臂。

大学期间黎光波课余会给杂志或者品牌拍摄照片,一有时间还会背着相机在重庆乃至中国到处去转悠。“有些人背上相机穿上摄影背心就会变得很狂妄,而我‘狂妄’过了,摄影让我知道用更多元化的角度去观察社会,而且会让我保持内心最原始、最自然的东西。”

毕业后,黎光波有了自己的空间,很小就在内心种下的摄影的种子已在时间的浇灌下慢慢发芽,破土的一瞬间,叶片上就架起了一座《情绪记录馆》。这个《情绪记录馆》最初的创作想法,肖像,就是启蒙于舅舅的照相馆:“我们每个人都缺少一张真实的、有情绪的照片,我用这种当代人的生存图景来提醒自己,青春没有走远。”

2016年黎光波凭借作品《情绪记录馆》荣获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人奖。

▲ 《群体情绪.他们》2017

情绪记录馆里的3问

《情绪记录馆》是黎光波于2014年发起,以摄影作为创作载体,通过展览与社会和各群体之间发生的关系,继而逐步完成并深入的当代公共艺术作品。作品以肖像摄影作为出发点,记录这个时代与群体之间的时间情绪链接,从而探讨人与社会和时间之间的密切关系。

该作品以肖像摄影作为出发点,以“世间一切,尽在脸上”为核心主题,并在后续衍生出“群体情绪系列”人与物件系列” “肖像创作系列” “个体情绪系列”“沿着长江游系列”等更多的分主题创作,以此形成对“情绪”的整体理解,并且围绕不同地域与主题开展对话和拍摄。

“肖像摄影成为中国人在20世纪的最重要的政治和公众文化的一部分。从人类学角度说,肖像的谱系也是民族志,集体的灵象。从2014年开始,我每年12月都会把摄影棚对大众免费开放,拍摄人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反应,其每一场展览都是拍摄前期与展览期间驻地拍摄和人们进行的一场深刻互动。”

在拍摄现场,黎光波会问每一位参与者3个简单的问题:今年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今年遗憾或者难过的事情是什么?对明年有什么期待?作为切入点和每一位参与者对话,对话过程中用影像真实记录下每位参与者的情绪反应。“他们的情绪如此真实、简单而令人感动。快乐时微笑、生气时皱眉、伤心时哭泣、恐惧时发抖。拍摄的次数越多,我越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别人。”

黎光波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拍摄的过程,看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每一年的变化,通过《情绪记录馆》能真实了解到过去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改变。每一个时代带给人们的都是同质化的改变,但每个人终究都是独立的个体。总有大同,也总有不同。

《情绪记录馆》把肖像关注的视线与触角延伸到都市化生活,更把当代人的生存图景、生活经验和文化形态展示出来,其间裹挟着他们自我的价值尺度和观看方式。这八年的时间一共三十几万人在这里留下了“情绪”。每一个被拍摄者,黎光波都会和他们沟通交流,在聊天中黎光波会毫无章法也毫无防备地围绕这3个固定的问题对参与者进行提问,他不会去迎合或维护自己和被摄者之间的关系,每一年拍摄前他都会通过社交软件或者媒体对外公布拍摄时间以及拍摄地点,大家就会在这个时间点来摄影棚,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说声好久不见,然后坐到镜头前,把一年最重要的秘密告诉镜头,以此与自己握手言和。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为了行为艺术的开端,让创作者,参与者和观众三方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分别得到了治愈。

黎光波觉得通过影像反映个体的情绪,通过长时间的记录真实地去映射某一段时间、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自我价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缺少一张真实的、有情绪的照片,我们能用这种当代人的生存图景来提醒自己,青春没有走远。”

▲ 《群体情绪.他们》2021

武汉,重回武汉

在创作《情绪记录馆》时,黎光波进行了多个分主题的尝试,2015年开始了《承载》关于物件的分主题创作,2016年又在《承载》的基础上增加了书信的比重,2016年拍摄了关于留守儿童的影像《他们的梦想》和《这三年》,还有《1%》和《离2017的136%》,都是加入了行为艺术而创作完成的作品。2018年把以前拍摄的素材再创作完成了《看见》和《第三人》,也和重庆互助会合作创作了关于癌症病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小事》分主题。这些分主题最大的意义在于保持《情绪记录馆》最本真的东西的同时,可以通过分主题去做更多实验性的创作,可以接触并了解更多的人群。

黎光波在长江边出生并长大,对长江有着极深的个人情感,《情绪记录馆》2014到2018都在记录重庆这一座城市5年的变化。2019年开始,他想通过情绪记录馆作为介入点以长江作为线索开始拍摄。去了解长江流域其他城市人们过往发生的和正在经历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试图挖掘他介入长江流域其他城市后所产生的对这些城市的个人情绪,以及长江作为中国文化历史经济重要的脉络下沿江而居的生态、城市以及人的相通性和差异性。

2019年10月,他完成了南京的拍摄计划,12月3日,又受邀前往武汉进行了一个月的驻地拍摄。在驻地期间他拍摄了180多名武汉人,完成了有关武汉的群体情绪的记录。2020年1月1日,是为期一个月的《情绪记录馆》在武汉奥山世纪开展的日子,开展仪式刚结束,武汉媒体的摄影记者就好心地“驱赶”他,让他尽快离开武汉。黎光波在封城之前回到了重庆,他进行着自我隔离,在镜子中他能观察到自己的情绪在逐渐变化,但却无力举起相机。黎光波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其实很希望自己能留在武汉。他看着镜中的自己,决定等武汉回归日常生活后带着《情绪记录馆》再回武汉,从日常到日常,便是这组作品最大的意义。

▲ 群体情绪.回到武汉.2020

2020年9月,黎光波带着《情绪记录馆》回到了武汉,其间有一半的人联系不上,能联系上的也有拒绝再出现在镜头下的,最终有29个人回到了镜头前,他们和黎光波一起,回到了起点,黎光波问的仍然是那3个相同的问题,只不过他们表达出来的情绪完全不同于以往。

“人们的生活回到了日常,但人们的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边界感变强烈了,人与人更注重生命本质的东西。”

2020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做了一期名为《武汉,你的表情》的特刊,讲述的就是黎光波和他的情绪记录馆。“武汉是当下时代开始的地方,是一个起点,黎光波回到武汉,回到起点。从新开始。”这是专题片的第一句,而专题片最后呈现的是黎光波的画面和他的一句话,“短暂的更短暂,长远的更长远。”

对话:恋恋的乡村

记者:你是“自然生长 —85后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之一,“85后中国摄影师”这个标签对你们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甚至还有了一个专供“85后中国摄影师”的驻留基地,这些年轻摄影人置身于非日常空间,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生活,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会得到新的刺激、想法、灵感,并为创作提供养分吗?

黎光波:标签就是身份,大家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在相处。喜欢的时候面露喜悦,不喜欢的时候直接表达出来。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创作者,有很多独立的态度和立场,在互不打扰的情况下又互相吸引。这些年轻的摄影师大都出自国内高校的摄影专业或者接受过国外的视觉教育。“85后中国摄影师”这个标签主要特征是好玩,大家有想法、有知识、也能一起合作,这是我最看好的。85后年轻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一次次更新,我们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跟进能力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不断在适应和进步。

我们把“自然生长—85后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驻留地选择在风景优美的重庆江津夏坝镇的一个小岛上,上个世纪夏坝有火车站、钢铁厂、兵工厂,还有一座在当时江津享有盛名的车滩水电站,这里曾经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镇之一。我们在这里以摄影驻留计划为出发点,融入音乐、舞蹈、绘画、装置及雕塑等各个艺术形式,想用摄影这种艺术形式去影响和改变一个乡镇,通过摄影创作将当地的文化进行更好的深度剖析。我们现在正在和小岛谈合作,希望长期在夏坝做驻留和创作基地。去年来自全国的一些“85后中国摄影师”通过我们的公益驻留,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力。我们的公益驻留计划包括:摄影创作驻留计划、乡村儿童艺术扶持、自发性作品展示、摄影艺术快闪店。今年我们计划和当地学校合作,继续做“一个乡村小学的影像文本”。我们这些年轻的“85后中国摄影师”到一个新的地方,环境和人的感受肯定都会有所不同,但每次创作不一定是要寻找不同点,也可以是寻找一些共同点。能够到当地去,接触当地的人,和当地的人交流,这是驻留计划最大的魅力,小岛面向所有有艺术理想和才华的“85后中国摄影师”免费开放。

记者:“85后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还以重庆市南川区东胜小学为试点,以无偿提供专案设备、培训师资等方式,探索摄影艺术在乡村小学的落地模式。你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黎光波:自然生长东胜小学摄影发展项目是从2017年11月开始进行的,截止目前摄影课程已进入到东胜小学课堂。我们每个月会邀请1—2名85后摄影师志愿者前往重庆市南川区东胜小学,对学生以及老师进行摄影艺术教学指导培训。每周给三到六年级共650个孩子提供一节摄影课,让大孩子教小孩子,这样大家容易沟通,而且也很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另外,对挑选出来的24个兴趣小组的孩子进行课外教学,根据每个驻地志愿者的教学风格来呈现每个阶段孩子们对摄影的理解和改变,其中包含学生作品板块、驻地志愿者总结、学生以“摄影”为主题的写作板块,至今已有1000多个孩子接受了视觉教育。我们希望以这个项目为起点,让孩子们用手中的手机或者相机去记录他们眼中的中国乡村日常。通过支教行为,让摄影进入到更多乡村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陪伴他们乐观、自信、从容地成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