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秀山兴隆坳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1-11-12 09:20:43  来源:重庆日报

“‘和事堂’调解矛盾纠纷,那是老黄历了。”10月29日,在说起村里有名的“和事堂”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资深“和事佬”肖汉文摆摆手,“要不,我给你讲讲这几年‘和事堂’的新故事。”

10月初,兴隆坳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里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兴隆坳出名,得益于基层治理品牌“和事堂”;能入选,靠的是“老品牌”做出了“新文章”。

专治“疑难杂症”

兴隆坳位于渝黔交界处,是一个由4个村合并而成、有8个大姓、3700余村民的大村。原来五六名村干部,既要组织修路、发展特色种养业,又要面对几乎天天都有的“家长里短”,力不从心。

10年前,退休干部陈武和主动邀请退休干部或在村里有威望的彭金贵、杨秀全、刘仕燧等人,成立起义务调解队伍,想帮村里排忧解难。

没想到,这支队伍很快遭遇“下马威”。成立之初,在协调两个村民宅基地纠纷时,上门调解的队伍被当事人讽刺为“和事佬”,只能“和稀泥”。

当时上门的调解人之一、年过七旬的刘仕燧没有气恼。回去后,他和调解队伍其他人一合计,决心把“和”作为队伍工作切入点,成立“和事堂”,力争在村里名正言顺地当好“和事佬”。

随后,在村党委领导下,“和事堂”不断出击。第一年,和事堂就解决了十几起“疑难杂症”,包括两家村民“闹”了十几年的承包地所有权纠纷、被称为“清官也难断”的婆媳矛盾、邻里之间的口角等。

几年下来,“和事佬”们公平公正地解决了50多起“疑难杂症”。当事人口服心服,并对解决方案签字认可,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不出组,大不出村”。

从此,“和事佬”在村里不再是贬义词,而是处事公平正派、有权威的代称。

带头“吃螃蟹”

随着村里陈年矛盾纠纷的不断消化,“和事堂”成立两三年后,“业务量”大幅下降,有时一年只有一起。

这时,新的矛盾又考验着兴隆坳。

一家农业企业看好兴隆坳,准备规模种植猕猴桃,前提是将土地田埂推掉,让零碎的土地“变大”,以便规模化管理。但推掉田埂会打破村民世代耕种的土地界线,大家担心到时自己的土地会没了着落。

就在业主和村民僵持不下的时候,“和事佬”肖汉文站出来,将自己家的5亩地交给了业主,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田埂不在了,但手里有土地证,土地承包权还是我们自己的!”肖汉文给大家作思想工作。

看到肖汉文都不担心,其他村民开始跟进。土地流转后,村民很快尝到甜头:每亩土地能得到400元至500元的租金,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几十元收入。

现在,村里已引进了22家农业企业,全村85%左右的土地都流转给农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秀山现代农业园区落户兴隆坳。去年,该农业园区还获批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宣传“大喇叭”

2019年,农业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的兴隆坳,又成为秀山首批垃圾分类试点村。

“生活几十年,垃圾随手扔惯了,所以垃圾分类刚开始宣传的时候,我们觉得是多此一举。”村民龙怀志说。

“和事佬”刘永英对大家关于垃圾分类的想法进行了解,发现家庭妇女是垃圾分类的主力。于是她和“和事堂”的成员一起商量,决定一方面把垃圾分类知识设计进坝坝舞里,让大家在每天的跳舞健身中接受“能卖钱的放一边,不能卖钱的放另一边”的垃圾分类思想;另一方面,成立村级“积分超市”,村民卖毛铁、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时,不仅有收入,还能积分换生活用品。

“‘和事佬’就是村里的宣传‘大喇叭’。”村民杨凤英笑着说,自己慢慢接受了垃圾分类思想,现在家里响应号召设了3个垃圾桶。与此同时,家里厨余垃圾倒进村里的易腐垃圾池发酵,到时又能作为油菜地、红薯地肥料。

现在,兴隆坳村的垃圾转运量较以前垃圾分类前减少了40%,并成为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点。

“现在‘和事佬’和稀泥的机会确实少了。但随着时代发展,他们成了乡村振兴中的‘成事佬’!”村支部副书记刘永明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