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如何为“文化强国”添砖加瓦?近日,《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秦定波,解读了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2020年12月28日,在位于西永综保区的重庆(西永)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元代、明代的陶瓷展品在此展示。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构筑高质量新格局:
建成“一中心四高地”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必然要求。”秦定波称,未来五年是重庆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市文化产业要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迈进,建成“一中心四高地”,即总体上建成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城市,着力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文化艺术时尚创意高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地、文化用品装备研发制造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五年年均增速超过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GDP占比超过4.5%。
其中,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第一梯队,以两江新区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临空数字文创产业集群等国家级品牌平台和国家级资质牌照为基础,升级打造两大百亿级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形成龙头引领;第二梯队,以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等高科技产业园区平台为依托,着眼数字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布局,打造新一代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第三梯队,以南岸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等数字文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创园区为依托,培育细分行业在西部甚至全国的竞争优势。
建设文化艺术时尚创意高地。以主城都市区为核心,两群地区为拓展,重点构建“两个中心、三个片区”为引领,影视艺术、工艺美术、休闲娱乐与时尚生活“全面交融、多点开花”的全新发展体系,助力建设国际时尚之都,打造长江上游文化艺术时尚创意高地。
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地。围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推动以“一区两群”为布局拓展扩面、全域融合,打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标杆,加快构建全市各区县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设文化用品装备研发制造高。立足主城中心城区外围和主城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主战场,瞄准国内文化用品、装备薄弱品类,重点布局打造“两集群、两基地”,推动建设完备的文化用品和装备制造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川渝两地以巴蜀文化为纽带,开发川剧、蜀锦、蜀绣、石刻、竹艺等以两省(市)同根同源文化为基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渝川黔毗邻地区打造酿酒文化、乡村文化旅游“金三角”;联动城口与四川、陕西打造秦巴山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旅游高地;推进三峡库区区县与湖北共建长江三峡文旅经济区,共促沿江文化遗产产业化转化和长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渝东南与鄂西、湘西、黔北共建大武陵文旅经济区。
荣昌区夏布小镇,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正在直播夏布服饰的制作流程。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健全开发共融体系:
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领先、富有创意,开放共融、创新活跃,符合重庆实际、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秦定波称。
按照《规划》,我市将推动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型增长,突出特色差异、积极跨界融合。其中,演艺产业将加强原创策划,支持各类演艺市场主体打造艺术水准和市场效益兼备的精品剧目,支持开发沉浸式、互动式创新演艺项目,引导文创园区、城市综合体、特色街镇配建多功能演艺小剧场等。
动漫游戏产业,做强漫画书刊、动画片、动漫IP设计等优势品类,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本土动漫品牌;促进动漫“全产业链”和“全年龄段”发展;大力发展动漫品牌授权和形象营销,培育动漫衍生品开发产业集群等。
数字影音产业,以剧本孵化平台、拍摄“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络视听传播平台等为突破口,带动数字影音制作全产业链发展。做强纪录片、网络剧集、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细分门类,推动短视频、直播行业向特色创意内容、赋能电商平台等方向规范发展。
数字媒体产业,推动数字媒体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向“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加速发展。大力推动5G应用创新,推动超高清视频成为数字影音基础业务,加速进入8K时代等。
新型阅读产业,推动传统出版“上云触网”,壮大重庆出版社、报刊发行方阵,打造精品书系、丰富巴渝文库等。
时尚娱乐产业,推动休闲娱乐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落实开展阳光娱乐行动,积极开发健康向上、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业态和产品等,构建产业生态。
创意设计产业,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做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饰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助力打造创意设计之都。
当代艺术产业,推出一批雕塑、油画、版画等当代艺术精品,探索发展基于数字算法的新型艺术形式;打造艺术品交易大市场,培育一批形式多样、艺术精深、诚信经营、竞争力强的艺术家工作室、创艺空间、画廊和青年艺术家等。
工艺美术产业,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创新相结合,增强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品类等创新能力,推动工艺美术产品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发展等。
文化用品装备产业,打造好国家文物保护装备基地,支持文物和艺术品展陈、保护、修复设备产业化等。
同时,我市还将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八大主题旅游”的深度融合产业体系,包括文化产业+都市旅游、文化产业+三峡旅游、文化产业+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康养旅游、文化产业+古迹旅游、文化产业+工业旅游,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
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融入城乡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向城乡全域深度延伸,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培育繁荣市场体系:
不断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消费是引擎。我市将深化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两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秦定波说。
按照《规划》,我市通过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创业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等,促进协同创新,持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新领域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等,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形成特色化、创新化、规模化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改善文化消费设施和环境、活跃假日和夜间文化消费、构建扩大文化消费长效机制等,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不断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吸引优质文化资源要素入渝、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水平、打造文化产业重量级展会平台等,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合作,积极拓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协同推进,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并重,开展互利共赢的文化产业合作,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