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文化交汇于黔江,土家苗汉共生共荣。黔江区是武陵山片区和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和渝东南中心城市,获得“政治生态好、自然生态好、发展路子好、脱贫态势好、精神状态好”的总体评价。
黔江以建设大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深化旅游大区、旅游强区、旅游美区“三步走”,加速推进“全域旅游+全景黔江”建设,加快把黔江打造成重庆旅游发展重要战略支点、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核心支撑点,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高品质高标准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打造精品力作,提升文旅融合
有颜值有气质,这是游客对于濯水景区的一致评价。
濯水镇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这颗熠熠发光的深山明珠,远远望去,风雨廊桥犹如一条横跨在阿蓬江上的玉带,早起的渔人摇着小船正准备出去撒网,身后跟着自己的小孩,一路欢笑声洒满江面。
▲土家吊脚楼 图源网络
“打卡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濯水景区的文艺演出很精彩!”“围着篝火跳摆手舞,跳出了一身汗,很爽!”游客纷纷在朋友圈分享游玩的愉快心情。
濯水景区创5A得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委专家明察时的一致好评,创建成功之后,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美名不断远扬,黔江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 图源网络
作为旅游大区,黔江完成了资源普查,摸清文旅融合发展家底,靠实力圈粉——
现有旅游单体348个,包括8个主类,23个亚类,110个基本类型,其中优良级50个,包括五级旅游资源3个,四级旅游资源16个,三级旅游资源31个。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南溪号子)、市级33项、区级146项。各类文物3000多件,古籍3964册,南传佛教傣文古籍《尖达塔度》被列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市级文保单位6个,区级文保单位48个,一般文物点320个。完成草圭堂、三台书院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传统村落5个。
“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如数家珍”才能更好利用。黔江区深入推进“旅游大区”建设,全力构建“ 2个5A+10个4A”全景格局,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数量居渝东南之首、全市第二。
▲濯水谣演出现场 图源网络
如何利用丰富业态打造精品,烹好“旅游饭”?黔江区与中信集团合作打造,以市场化方式投资200亿元,规划区面积29平方公里的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启动建设;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着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大型原创民族音乐歌舞诗剧《濯水谣》赴保加利亚参加第46届国际民俗文化节活动,散文《永远的完美》荣获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诗集《无言的爱》《诗和远方》获“全国土家族文学奖优秀专著奖”;旅游经济连续5年保持增长,荣获“2019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区”等称号。
突出宣传营销,唱响融合品牌
在“晒文化晒风景”第一季舞台上,黔江的“炫彩60秒”的微视频将土家十三寨、蒲花暗河、小南海、濯水古镇、武陵水岸等景点一一呈现,黔江的“丹兴厚土”千年古韵和“绿水青山”如诗画卷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眼前一亮,全面展现了黔江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城、乡、景的融合发展面貌。最终黔江作品关注点击量4600余万人次,荣获最佳效果奖。
转眼2020年,黔江登上“双晒”第二季舞台,广大网友通过镜头走进“生态原乡清新黔江”,重点展示黔江景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质风貌、浓郁的土苗风情、刺激的旅游体验和青春活力的人文气质。还有4条核心主题旅游线路:云上夏都洗肺之旅、峡谷峡江探幽之旅、生态原乡文化之旅、动感之城青春之旅,“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清新黔江”主题形象深入人心。
▲小南海 图源网络
参加“双晒”活动是黔江突出宣传营销,唱响文旅融合发展品牌的缩影。黔江区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土家族少数民族文学奖作品评选及颁奖典礼、三届多彩中华—重庆黔江少数民族电影展、五届重庆黔江跑客节等大型品牌文体赛事活动,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重量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黔江区一直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工作思路,强化文化厚植景区行动,中国电影家协会濯水拍摄基地、四川美术学院濯水写生基地等大批文化创作基地先后落户黔江,濯水古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韵文化景区”“中国楹联文化古镇”,濯水风雨廊桥获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
▲土家十三寨 图源网络
随着开放脚步越迈越大,相关配套建设也加快进度,让黔江旅游发展按下“加速键”,与其它省市之间“拥抱”得更紧密:黔江机场、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构建“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开工,黔张常铁路建成通车,渝怀铁路复线、黔石高速公路投入运营,“8干线3枢纽”铁路网络和“1环6射”高速公路网络逐步构建,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初步成型,对外通道日益畅通;区内联网升级旅游公路550余公里,全区路网密度达到250公里/百平方公里,组建了芭拉胡旅游运输公司,8个4A级景区都能够通过高速实现1小时通达;发起成立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成功召开首届联盟大会,联动4省市71个县市区全力构建区域协作共同体。
聚焦开放协作,增强融合动能
每年元宵节,龙狮舞是必上的一道文化大餐。舞龙者健步如飞,举着高昂的龙头威武的抖动和旋转,长长的龙身跟着舞动,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入海破浪,追逐着龙珠尽情飞跃、翻滚、游动,活灵活现,身姿矫健,栩栩如生。黔江连续举办了10余届龙狮舞大赛、回乡大学生才艺展、摆手舞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讲座、送展览、送春联”等六送活动,打响了黔江民俗文化品牌。
▲龙狮舞闹元宵 图源网络
在黔江,为抓实公共服务,提升文旅惠民服务水平,当地政府强化阵地建设,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图书馆连续获评国家一级馆,文化馆获评国家二级馆,广播电视台获评一级标准台,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文化站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一系列文旅活动点亮老百姓家门口的美好生活,吃上“旅游饭”的人也越来越多,成功开创“开放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示范推介。
▲“南溪号子”唱起来 图源网络
打“山水牌”、吃“绿色饭”、走“生态路”,黔江用足用好生态与民俗文化两个“宝贝”,创新开辟“游客上山、农民下山”的山地旅游路径,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旅游+扶贫”融合,变扶贫攻坚“主战场”为旅游开发“新高地”,把“穷窝”变“金窝”、让“山区”变“景区”、让“青山”变“金山”,让“助力”变“合力”,黔江正是以“四个变”推进“两化实践”,变出了脱贫新成效。
黔江在长达近30公里的美丽阿蓬江两岸全域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成功入选“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濯水景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开发精品旅游路线25条,预计全年接待游客600万次人以上、旅游收入6亿元,开创了一条符合武陵山区发展实际的旅游益贫新路子,在重庆率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切实筑牢了绿水青山如诗画卷的生态文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