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记者 钟必攀
白马镇板桥村是武隆区乡村旅游重点打造的示范点,号称乡村旅游5.0升级版。据板桥村第一书记温贵森介绍,武隆区在整个旅游发展战略上是“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板桥村是先行示范点,在武隆区还有很多与之相类似的示范点,它们的农文旅发展紧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之同步和高效开展,其结果就是农村环境变得更美了,游客吃住行更满意了,农户居家和赚钱都更舒心了。
据白马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蔡斌介绍,板桥村之前的旅游度假客单价在200-300元之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后,单价提高到了平均500元/天。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武隆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部署,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统筹谋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编制6项重点任务,抓紧抓实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健全保障措施3项工作要求,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实现“一盘棋”发展。
▲ 白马镇板桥村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整洁干净
双提双促——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同步发展的武隆特色
武隆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区,早于2014年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近年来,武隆区致力于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人居环境与乡村产业发展双提升双促进。
2018年12月30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召开,明确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由点到面全面推开,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庆属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然后把握好力度、节奏,稳中求进。武隆区是最早打出旅游经济牌的区县,从产业结构上“三带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一产业的提质增效,乡村旅游启动较早,并依托仙女山、天生三桥等著名景区地拉动,2017年就实现整体脱贫,率先从脱贫攻坚战役转向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
武隆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两块金子招牌的旅游大县,拥有仙女山、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芙蓉洞和芙蓉江这五大景区,这五大景区就是全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点。
武隆区共有185个行政村,调查显示全区有600多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这说明其资源丰富和分布广泛。
武隆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跟随着产业发展来进行,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武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不是一次性全面铺开,而是优先开发了5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农文旅融合发展,这样既能给来五大景区旅游的人群提供更多的旅游体验,增加游客的驻留时间,又能拉动乡村的收入增长,实现全区乡村振兴的目的。
这50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也就是武隆区人居环境改造的示范点,并且保证每个镇至少确保有一个村。
据了解,武隆区的农文旅融合和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工作完全同步,这叫人居跟着产业走。2020年武隆区全年旅游总收入7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24.5亿元,全年旅游人次3000多万,停留下来的度假人群有40万人次,而在这40万人次中,在五大景区的有25万人次,在农户家度假居留的超过15万人次。而这些乡村旅游数据正是狠抓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农村宜居化”投入所换回来的。
▲ 武隆区着力打造生态化农村人居环境
抓面——促全域整洁
武隆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近四年来,武隆区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仙女山街道被评为全国农村旅游示范街道。
据了解,近三年来,武隆区共投入约9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另外在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的基础上,启动了“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党员包户,先进典型上门贴红标签表彰。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下,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带头示范参与,村民自觉投工投劳,干群携手,凝心聚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工作目标,有力地提升了武隆区全域旅游的体验感。
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区新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184个,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184个,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实际完成建设20个;完成1个桐梓镇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和1个羊角镇非正规建筑垃圾推放点整治。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6万户,农村公厕建设85座。建设乡镇污水管网121.6公里,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6座,千人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达60%。完成村民小组通畅公路建设1392.724公里;村庄绿化450亩,建成绿色示范村庄40个,改造农村危房1637户,旧房整治提升5900户,培训农村建筑工匠455名,安装公共照明灯7700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7.73%。建立包装物回收网点47个、区级贮运中心1个。
温贵森介绍说,板桥村成立了“乡村旅游攻坚队”,推行“三个规范一个自觉”,即对风貌建设和农房建设进行规范,将农户的闲置房打造成精品民宿;规范殡葬行为,设立村级公墓,一共迁移267座散布在村落中的坟茔,极大地改善了乡村风貌,消解了旅游度假人群最大的心理不适,实现全村的“全域旅游”;对污水排放进行了村级市政管网化改造,地面见不到生活污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村子里再不会有蚊虫苍蝇。
▲ 仙女山大草原最美公路
抓线——促形象提升
武隆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还围绕着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来有序推进,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鸡两吃”,以景区文化步廊、高速生态走廊、沿江山水画廊、城乡融合门廊、精品乡村游廊5条人居环境廊道为重点率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纤夫文化”主题古镇-羊角古镇、“爱情文化”天尺情缘景区和白马山旅游度假区等新型文旅景点和度假区。
武隆区以实施“五沿带动、全域整治”工程为抓手,并由“五沿”渐次向全域铺开,着力打造出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出了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2个“精品类”、25个“示范类”美丽宜居村庄。其中,“精品类”美丽宜居村庄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农村污水横流、乱排乱放情况基本消除,村容村貌显著提升,运维管护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示范类”美丽宜居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无害化改造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整治类”美丽宜居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村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整洁,卫生厕所全覆盖,污水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
武隆区还开展了南涪高速、渝湘高速、渝怀铁路、景区干道沿线庭院整治和环境提升,通过“五改”整治农村住房2045户,清理高速沿线农村建筑、生活垃圾450方,绿化廊道215公里。沿渝湘高速、武隆至仙女山旅游环线、武隆至双河木根旅游线等主交通干道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以高山蔬菜、高山水果、高山茶叶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43个。持续开展沿乌江、芙蓉江、大溪河等河湖“清四乱”、采砂取土、水域清漂等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沿河两岸生活垃圾460吨,转运和处置乌江沿岸码头、船舶生活垃圾143吨。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运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8座,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率达82%。深化“果树进村、花木入户”创建,引导群众房前屋后、庭院周围、空闲隙地种植苗木或花草,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打造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点17个。
抓点——促美丽宜居
武隆区在实现“三清一改”的基础上,按照“五沿带动、全域推进”原则,实施“精品”和“示范”工程。分类制定“精品类”“示范类”“整治类”村庄具体标准,按每村不少于500万元的补助,推进“精品类”美丽宜居村庄,按每村不少于200万元的补助,推进“示范类”美丽宜居村庄,目前已结合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加工小作坊等新产业新业态,建成芙蓉堰塘、白马板桥、沧沟大田等“精品点”20个,火炉车坝、鸭江双河园等“示范点”40个。
示范点每年吸引约1400万游客前来度假、观光、采摘、体验,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收入24.5亿元,助推了民宿经济、后备箱经济地快速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武隆豆干、武隆碗碗羊肉、武隆苕粉等特色加工农产品成为了游客后备箱必备品,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