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飒飒,群山巍巍,万顷竹涛漾新绿,这里是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竹笋基地。“现在要吃笋不用等到天冷的时候,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太湖源镇农创客党支部负责人、雷笋产业种植大户林汉良在自家竹林里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握着肥壮的“水果笋”对记者说,“它和其他的笋不一样。人家都说吃笋要吃嫩尖头,嫩尖头越上面越嫩,我们这个整根都可以吃,越下面越甜,不信你尝尝。”
谁曾想到,被称为临安第二棵“摇钱树”的雷竹也曾遇到发展困境。十多年前,由于持续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营养失衡,竹林出现抛荒现象,竹农增收遇到困难。
但林汉良选择了坚守和创新,历经多年的艰辛探索,成功找到了改造退化竹林的良方,通过对退化竹林实施测土配方改造,使其恢复肥力和生机,成功培育出品质与口感俱佳的“水果笋”新品种,带动农户将竹笋亩产值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4万元,成为高效农业。
为更好帮助竹农改造土壤,林汉良还带领农创客党支部与太湖源镇“后浪”党支部的青年党员一起攻坚克难,把一辆厢式货车和无人机分别改造成移动土壤医院和测土配肥直通机,上面安装了土壤检测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移动气象站等,具备大数据、云计算等功能。谁家需要改造土壤,就开车上门服务。对面积较大的竹林,则出动无人机做遥感侦查,一片竹林哪里缺水、哪里缺肥、缺什么肥,都可以边飞边施治。技术的革新也加速推动了太湖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农创客党支部、“后浪”党支部是太湖源镇“源头共富”党建联盟的两支攻坚小分队,在联盟的牵头带动下,林汉良团队研发的测土配方肥料也从最初镇里的118户,扩大覆盖到全区18个镇街的12865户,还建立了20个科普服务站,真正走出了一条技术共享、资源共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乡村共同致富路。2020年,全区笋竹产业一产产值达16亿元,总产值突破50亿元。
“种了30多年的竹笋,从来没想到过这笋能卖到16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横徐村村民徐茂华喜悦地说,现在他们全家搬进了大别墅,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
“支部建在产业园上,党建联盟建在示范带上”是临安区实现高质量强村富民的关键抓手。目前,全区已建立了18个镇街和青山湖科技城共19个全域党建联盟、1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整合87个村(社区)、42个职能部门、23所科研院校、71家企业、142家经济和社会组织,这些党建联盟或聚焦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或突出人才集聚、基层治理,“一区域一组团,一联盟一特色”的线下红盟矩阵已初步成型,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