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雕刻人生 让传统工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09-17 10:25:51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7日6时讯(通讯员 陈刚)木雕作为传统工艺,运用每块木头不同的自然纹理及独特的构造形式,木雕师傅用巧手重新打造,赋予了木头新的生命,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效果。

在重庆市铜梁区“非遗”传承人陈正学的手里,一块块朽木经过他的雕刻,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在几十年的“非遗”传承中,他既雕刻了无数精美的作品,传承了传统技艺,也雕刻出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近日,笔者走进陈正学的雕刻工作室,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摆放其间,将工作室装扮得古朴古雅。很难想象的是,旁边堆放的普通原木,经过雕刻,会变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陈正学在雕刻木雕作品。 通讯员 陈刚 摄

出生于1977的陈正学是四川简阳人,职中毕业后在成都新型材料研究所上班。1998年,陈正学去成都东阳木雕工艺厂会友,机缘巧合结识了木雕。正是这次拜访,让木雕行业多了一位传承人,也改变了陈正学的人生轨迹。

“当时,我被师傅们神奇的技艺所折服,一件件平凡的木头在他们手中经过雕刻,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陈正学回忆道,他当即拜工厂技师马健军为师,辞职专心学习这项传统工艺,走上了艺术之路。

经过几年的潜心苦学,陈正学系统地掌握了木雕的技艺,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继续在传承的道路上探索着。“木雕大概工序有绘图、打坯、修光、打磨、涂漆等多个步骤,如果只学会这些技艺,不继续专研,只能成为一个匠人,而不能成为大师。”陈正学说,虽然自己离大师的水平还有距离,但要在这条路上继续“打磨”自己。

陈正学欣赏自己的木雕作品。 通讯员 陈刚 摄

因一个人爱一座城。从1999年与铜梁本地姑娘相知、相爱,陈正学就定居于铜梁,他也深深地爱上了铜梁这片沃土。陈正学的木雕艺术题材大多是吉祥图案、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几大类。作为铜梁女婿,他的木雕作品常常带有浓浓的铜梁特色。陈正学专门以安居古城为灵感,历时两个月,用阴沉金丝楠木制作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茶盘。茶盘的边沿精雕细刻了一幢幢极具古城特色的安居民房,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再现了安居古城文化,让人一眼难忘。

而陈正学的“荷”系列木雕摆件作品,主要以荷叶、荷花、莲藕造型为主,生动别致,极富大自然野趣。“我们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和和美美’,以荷为主要造型制作一系列的装饰摆件不仅美观而且符合传统审美。”陈正学说,木雕作品不光是简单的艺术加工品,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木雕艺人有义务让手中的木雕讲述出一段生动的故事。

认真工作的陈正学。 通讯员 陈刚 摄

辛勤的付出必将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陈正学成为铜梁区“非遗”传承人。当年9月,他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参加了第五届重庆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重庆工艺美术大师。

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陈正学的木雕技艺也面临受众面小、作品价值不被市民接受等诸多困境。如何在传承的同时,又让这个比较高雅的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里,陈正学进行了有益地尝试。

“木雕作品全靠手工制作,因材料、雕刻人手法的不同,所以出来的作品就是‘独一无二’的。它饱含了作者巨大心血,正因为如此,木雕作品的市场售价比较高,一般市民难以接受。”陈正学说,作为一个以木雕为职业的传承人,他首先要安身立命,要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售得出、有效益。为此,他尝试在“非遗”传承与推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过摸索,他尝试着开发木雕的衍生品,即作品选材面向市民日常所需的果盘、茶盘、茶几、垫子等,期以赋予木雕作品更多的实用性,通过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让木雕制品也能让普通群众有能力消费,从而让木雕制品有更多的人了解,进而喜欢。

同时,陈正学还瞅准铜梁龙这张文化名片,致力于将龙文化与木雕相结合,开发一些龙文化木雕产品,并加以包装,既扩大铜梁龙的影响力,又助推铜梁文旅融合发展。

2017年,陈正学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木雕工作室,希望打造个人IP,吸引更多的木雕爱好者前来交流,共同提高木雕技艺。“虽然传承之路有些坎坷,但我既然选择了,就要继续坚持下去,我相信这项传统技艺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陈正学表示,现在他每个月都会雕刻一两件原创木雕作品,既是为了提高自己,又是为了探求木雕艺术的真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