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8月31日讯 记者钟必攀
7月正是蚕子“长膘”的美好季节,奉节县竹园镇丰竹村,漫山的桑树翠绿欲滴,采桑叶的村民正在林中忙碌。
近年来,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丰竹村合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编织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村“新丝路”。
▲ 丰竹村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图为村干部正在基地派发桑苗
党建引领
筑牢集体经济“发展基石”
丰竹村土地多以山地为主,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玉米和烤烟。“这些年,村里的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劳动力不足,久而久之,大面积土地被闲置,制约了村子的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刘平介绍。
带领村民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丰竹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共识。
但发展什么产业?集体经济怎么开展?当时成了丰竹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的“心病”。
村支“两委”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把发展蚕桑产业确定为村级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村党支部书记刘平介绍,种桑养蚕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利民利村的致富产业,可实现丰竹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丰竹村引进了奉节县祥飞茧丝绸有限公司,并充分利用上级财政产业投资资金50万元,把它作为村集体经济的股金入股祥飞公司,形成了以“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同时,丰竹村按照前3年每年100元/亩,3年以后每年300元/亩的价格,把农民分散、闲置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流转土地过程中,针对部分农户不配合、不认可、提要求的情况,我们村上党员多次走村入户解释宣传,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的认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共同建设家乡。”刘平说道。截至目前,丰竹村共计流转土地400余亩。
2020年1月,为让蚕桑养殖尽快见效,丰竹村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抢农时、抓生产,春季前将20万株桑苗种满山坡,如今郁郁葱葱。
▲ 为抓生产,干部群众就在桑树栽种基地吃午饭
“我是党员我带头!”丰竹村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让所有的党员自觉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
驻村书记张伟靠前指挥,亲自示范,挖坑、放苗、覆土……每一个动作都有序进行;
村党支部副书记赖远文每天多次往返食堂与基地,按时为基地人员送上可口的饭菜;
60多岁的离任村支书张世军,离职不离任,把所有精神全投入到产业发展中,起早贪黑,不辞辛苦。
……
一幕幕动人场景,感染着村民,一度犹豫的部分村民,也积极加入到蚕桑产业发展中。
“村民们看到了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信心。村支‘两委’的口碑好了,村民凝聚力强了,对村级集体经济态度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刘平说。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如今,丰竹村已发展桑树种植总面积400亩,种植桑树30万株,建成桑叶基地11个,带动20余户从事桑树种植、100余人实现家门口务工,实现了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 丰竹村智能化养蚕车间
科技助力
推动蚕桑产业“破壳壮大”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2020年,借助渝鲁协作的“东风”,丰竹村获得上级财政资金300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的智能化蚕房1栋,配置智能化小蚕共育设备1套,智能化养蚕生产线1套。
同时,丰竹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与奉节县祥飞蚕丝绸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互联网+自动控制+养蚕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2.0)”于一体的智能化家蚕养殖集成系统。
这条智能自动化养蚕生产线全程只需要一人进行操作,机器本身就能实现自动添桑、除沙、消毒、上簇、采茧等功能,实实在在地提高生产效率。
“相比过去传统的农户养蚕模式,一张蚕需要50多个蚕簸,农户投放桑叶需要弯腰上万次,而智能化养蚕生产线仅需单人操作,相比传统养蚕,效率足足提高30倍。”智能蚕房负责人说。
“智能化蚕房2021年4月正式投产使用,预计2021年可养蚕300张,产茧12吨,实现销售额1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净增收4000元,村集体增收17万元,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集体增值的共赢局面。”刘平介绍。
“如何让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是丰竹村当下工作的重点。”刘平表示,下一步,丰竹村还将新增桑园数千亩,大力发展果桑,打造“休闲体验、生态采摘”为一体的果桑采摘园,让桑蚕产业成为丰竹村的主导产业,带动农户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典型经验】
以党建为引领,激活闲荒土地
【具体措施】
“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
【专家点评】
竹园镇丰竹村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村支“两委”对本村现实情况有清醒的认知,那就是利用好、盘活好村里土地闲荒资源,通过规模化种植、引进先进企业、保底收购价等措施,使得丰竹村的产业发展初现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集体增值的共赢局面,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村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带头示范作用,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借力渝鲁协作“东风”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像张伟、刘平、赖远文、张世军等村民口中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