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让人才之花开满乡村振兴的沃野

2021-08-17 16:01: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近日,甘肃省人社厅、文旅厅印发《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价条件标准》。《标准》明确,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审不受岗位、年龄、学历、外语、计算机、论文等限制;首次申报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不受任职年限限制。《标准》适用于甘肃省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艺术生产活动或以此为创收对象的乡村居民。(据《光明日报》8月15日报道)

只要是当地的乡村居民,干的是文化的事、挣的是文化的钱,都可以申报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年龄、学历、外语、计算机、论文等既往申报条件,全部不再设限。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步子”迈得很大。这样的全面“松绑”,有利于“田专家”“土秀才”们发挥一技之长、实现个人价值,激发他们创新创业及带动群众致富的热情。

一名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给乡亲们倾心授艺,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剪纸“小能手”,把一张张剪纸作品变成工艺商品,把非遗文化资源变成持续造血的文化产业,进而实现农民稳定致富增收。定兴京绣如此、邯郸棉布如此、衡水内画如此。一名井陉拉花的专业人才,通过言传身教,可以一招一式地带出一大批“田埂上的土味艺术家”,进而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沧州舞狮如此、二贵摔跤如此、赵县扇鼓如此。打破诸多条件限制进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审,挖掘培育的是民间曲艺、音乐、舞蹈、工艺等领域的人才,发展的是当地的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唱响的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交响乐章。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农技领域还是新兴的农村电商销售领域,各地都不乏熟悉本地环境、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乡土人才。他们生长于乡村、滋养于乡村,也将自己的未来寄望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他们像一颗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只待破土而出。如何发现这些种子、培育这些种子,让它们茁壮生长,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然而,在什么是人才方面,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在一些干部的眼中,只有高精尖领域的专家才堪称人才,对近在咫尺的乡土人才则常常视而不见。有的干部认为“本地的姜不辣”,乡土人才搞不出大名堂,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挖掘培养。有的干部也明白乡土人才的重要性,但缺乏培养、激励和使用乡土人才的有效措施。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带来的后果,一是因为“水土不服”和感情隔膜,外来人才引进来却用不上、留不下;二是导致乡土人才长期游离于职能部门的视野之外,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只有打破各种限制,深度开发、最大化使用,乡土人才才能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甘肃省打破职称评审中的“瓶瓶罐罐”,打开乡土人才在评定职称上的“上升通道”,提高了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提升了其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预期,在这种开放、积极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将走上乡村振兴的舞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人才兴,则乡村兴。那些能“开发一门技艺、推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深挖乡土人才的“富矿”、激活乡土人才的“一池春水”,广大乡村的风景将更加美丽。 (蔡晓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