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抓大放小纲举目张
☆直面问题破解青黄不接
地处渝北区石船镇,梅溪村被纳入两江新区开发管理区域。因在建设节奏的把握上,梅溪村不敢大刀阔斧改革,在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欠账较多,全村发展基础薄弱。
但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探索中,石船镇政府和梅溪村跳出“思维束缚”,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战略,欲打造出两张崭新的名片——“梅溪菜篮子”和水蛭新产业。
疫情期间,梅溪村党组织启动“梅溪菜篮子”工程
“党建+”的无心插柳
“梅溪菜篮子”架起“民心桥”和“经济桥”
走入梅溪村,映入眼帘的是狭窄的乡村道路、低矮老旧的楼房以及人烟稀少的村庄,跟人们印象中设施齐全、美观舒适的新农村风貌全然不同。
“很多人都搬到主城去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征地。”梅溪村党总支书记徐小松介绍,梅溪村近几年来青壮年流失严重,成为典型的“空心村”。
如何破解当地经济发展的“青黄不接”?
梅溪村先后“试水”过劳务输出、场镇管护等,集体经济初显成效,并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但集体经济真正迎来质的飞跃,竟是源于梅溪村村支“两委”的一次“无心插柳”。
“徐书记,帮我们想想办法嘛!”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国内各地居民、村民居家隔离,疫情被很快遏制住发展势头。但由于当时居家隔离和道路封锁,农村农产品滞销严重,同时城市居民也面临买菜难、买菜贵。种菜大户孟爱林找到徐小松,希望能帮忙解决地里滞销的蔬菜。
如何破解这种难题?徐小松想到了“以党建搭桥”的方法——村干部搞蔬菜配送,在农户和城市居民间架起一座“买卖桥”。
于是,徐小松组织村干部和当地党员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党员先锋队”成员纷纷利用朋友圈和各类渠道发布消息,组建社区客户群,根据客户的订单采购农户蔬菜,并配送上门。
由于蔬菜定价较低,除去村民的采购成本,村干部并没有从中获利。但令他们欣喜的是,在疫情特殊时期,组建这种配送服务,解决农户的卖难问题和居民的购难问题,先锋队获得诸如“最美逆行者”等好评,“梅溪菜篮子”的美名也在渝北区不胫而走。
“第一天我们早上六点开始送货,送完最后一单都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了。”徐小松回忆,“客户群里对我们全是夸奖、赞誉。”徐小松表示,“群众的心我们赚到了。”
这次“架桥”不仅让梅溪村村支“两委”架起“民心桥”,也架起了“经济桥”。石船镇政府食堂投来“橄榄枝”,委托提供“食材配送”服务,其他企事业单位也有意合作。梅溪村村集体的“梅溪菜篮子”开始获利,每年营收约10万元。
不得不说,在疫情面前,梅溪村村支“两委”表现出的高度责任心和执行力,跟日常中梅溪村主抓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梅溪村注重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规范党员发展,开展党员经常性授课,讲经验、谈看法,组织党员外出参观红色基地,到优秀的党组织参观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巩固良好整治生态;成立党员志愿队伍,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
“梅溪村走出了一条‘党建+集体经济’的振兴之路。”徐小松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人才是关键,梅溪村以“党建+”引领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梅溪村村党总支部连续三年获得“先进集体”,徐小松个人连续三年获得“先进个人”。
“产业+”的有意为之
水蛭养殖激活“热土”和“复兴”
如果说梅溪村第一张名片有些“无心插柳”,那么第二张名片则是石船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有意为之”。
“从事农村工作8年来,最大的感触就是群众纠纷越来越少,刚开始当村支书时,每天都有人到村办公室闹事扯皮,如今每年需要矛盾调解的案例不到五次。”徐小松感慨,解决群众纠纷的需求越来越少,发展经济的需求越来越旺。
2019年石船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1家水蛭养殖企业,该企业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为发展壮大村集体,在石船镇引导下,该企业与辖区3个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梅溪村就是其中之一,其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梅溪村将村里闲置小学作为厂房出租给企业,每年享受固定分红和逐年10%的递增;二是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村集体承担水蛭养殖事务,获得2%的劳务费用。
水蛭,俗名蚂蟥,常见于稻田、溪流等水域内,嗜吸人畜血液,行动非常敏捷,不少庄稼人曾被蚂蟥吸过血。当知道村里要引进发展“蚂蟥”产业,村民们充满了好奇,甚至“大表欢迎”,因为项目的引进能增加务工、养殖机会。
这也是徐小松看中的发展要点,但为何引进这么“偏门”的产业?徐小松透露,引进水蛭养殖这个产业项目,还有另一层意图。
水蛭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可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癌等功效,市场需求极大。但很少有专门的科研团队研发养殖技术,目前引进的这家企业,其养殖技术在全国都算数一数二。
“引进这家企业,各地产业大户、科研团队都会慕名而来,学习研究这项新技术。”徐小松表示。届时,有些衰落的梅溪村将再度吸引众多目光,成为人们学习创新技术的“热土”,也能增加更多的创业投资机会。
事实上,梅溪村在历史上曾一度“繁荣兴盛”。地处梅溪乡政府所在地和319国道旁,来往行人车辆如织,但当梅溪乡撤乡并镇,渝船高速路通车,过去的发展优势不复存在,加上纳入两江新区开发管理区域,处于发展阶段的“青黄不接”,梅溪村显得有些落寞。
“既然不能在村内求发展,那就到村外找办法。”今年35岁的徐小松,清楚了解梅溪村的发展困境,不在土地上做文章,只有通过“自我造血”创新发展项目,短期内精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况且,作为梅溪村土生土长的人,徐小松一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结,希望通过“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乡村复兴发展,让乡村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