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融合促农村“三变”改革
☆一体化发展弥合产景“连体”共振
走进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狭窄泥泞的村道消失不见,所见之处是干净宽阔的沥青路面;破烂陈旧的房屋几乎没有,目及所处是统一规划、淡黄色的崭新楼房;杂草丛生的荒坡已看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集中连片的果树林……一幅美丽宜居乡村图景铺展开来。
近几年,石壁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国家级矿山公园和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为引领,以“双十万工程”为支撑,以“三社”融合促农村“三变”改革,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融合发展之路。
“石壁村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主城后花园和主城市民休闲地’。”石船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层面——
三产带动一产,一产助推旅游
石壁村地处渝北区石船镇东麓,距离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距离江北国际机场约29公里,地理位置优渥。但随着城镇化发展,村内一片凋敝——面临着产业不足、乡村空心化、土地抛荒等多种发展难题。
“只有通过农业改革,才能解决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经发办罗超表示,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时,当地政府和村支“两委”因地制宜,摸索出“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融合发展模式,尝试围绕“旅游+”激活农业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能量。
石壁村高位推动“产村景”建设,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上世纪70年代,石船镇大量开展碎石开采,造成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弃土堆积成山,形成很多绝壁和深坑。近年来,石船镇对碎石企业“关停”,并充分利用矿山的资源优势,以“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打造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其水质碧绿,风景独特,被誉为“重庆的国家黄石公园”,成为重庆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2021年春节试开园接待游客,车流量最多时4000多辆,人流量30000多人。”石壁村党总支副书记陈仪介绍,矿山公园整个项目区域占地4000多亩,包含石壁村、关兴村、天坪村。其中,石壁村含有废弃矿坑41个,水坑12个,干坑29个。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时,村支“两委”将“双十万工程”建设和矿山公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产带动一产,一产促进旅游的“产景”融合发展模式。
在具体探索中,石壁村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融合发展,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的组织模式,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实现“三社”融合促进“三农”发展。
全村通过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完成宜机化整治,昔日455亩的荒坡地变成了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果园,种植了黄金奈李1.7万株,丰产期每亩可达2000斤,亩均利润超1万元,并结合矿山公园建设,搭配彩林点缀,打造靓丽乡村风景线。同时,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方式,其中村集体为建设主体,二者分别占股10%、90%。
“以后全村的耕地都要改为‘双十万工程’。”陈仪表示,依托“双十万工程”发展经果林,一方面能有效破解“巴掌地”“鸡窝地”“撂荒地”发展难题,宜机化、智能化能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另一方面,发展集中连片的李子产业,跟矿山公园串联发展,能打造集采摘、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将其农业景观价值最大化,实现“产景”的共赢。
石壁村打算依托矿山公园景区布局发展乡村旅游
村庄层面——
既重“面子”,又重“里子”
在构建“产村景”一体化乡村融合发展过程中,村庄的生活空间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石壁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村景”融合,打造生态田园、特色村庄。
石壁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群众协调工作,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土地整治、马天路梨花和铜锣山南段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彻底改善废弃矿坑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整治是村庄建设的重头戏。石壁村组织实施示范片农村旧房整治提升及周边环境整治,对319沿线和矿山公园沿线100余户农房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整治要求“六改六化”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整治,重点凸显坡顶屋、小青瓦、并做到室内外并重,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矿山公园景区整体风貌,让农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以及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
不仅如此,全村还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创新回收机制,防控“白色污染”,整村推进自来水和天然气安装,确保居民安全饮水和减少空气污染,还居民和游客一个“天蓝水净绿地山青”的美好环境。
“集体经济既有经济性,又有公益性,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村里的发展。”陈仪表示,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村里的公益性事业项目,同时破解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内经济发展难题。
考虑到矿山公园配套设施不完善,欠缺停车场、厕所、农家乐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餐饮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围绕乡村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民宿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最为看重的发展环节。村里按照“村集体+农户+企业”的模式,将农户闲置农房统一打造成精品民宿,服务于矿山公园;结合居民新村二期建设,拟建设152套连排小别墅,满足村民居住,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并配套商业街、停车场等,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住在景区里,空气好、风景好、心情好,而且还能赚钱养家,一举两得。”在矿山公园脚下开农家乐的一位老板笑着说,自从矿山公园开放以来,来往人流不息,最多时农家乐一天可接待近两百人。
构建生态村庄、文明景区,石壁村不仅注重“面子”工程,更注重“里子”建设。村集体探索“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成立时代先锋队,打造党员先锋“平安驿站”,调节问题,纾解社会治理难题;开展志愿者活动、文艺活动,传递石壁文化;设立红黑榜,以积分兑换小礼品,持续开展全域清洁化专项提升行动……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生活环境,使得石壁村处处绽放文明风景。
风景层面——
乡土特色为主,联动发展为要
在构建旅游景观时,石壁村注重构筑富有特色的乡土景观。全村以“碧水青山、花开石壁”为目标,依托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双十万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康养服务三大新兴产业,村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群众多渠道致富增收。
未来,石壁村村集体经经济组织的旅游布局可凝练概括为“一间房、一条街、一游园”。
“一间房”是指,全村将在“双十万”基础上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观农家景、随农家俗、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宿文化体验游。
“一条街”是指,依托矿山公园发展,石壁村将全力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副产品土特产一条街,引导本地村民进景区销售时令瓜果、畜禽产品、美食和民族手工艺产品,既满足游客需求,又增加致富渠道。
“一游园”是指,为了吸引更广泛的游客,石壁村将打造游乐园和丛林探险等游乐项目,同时依托“双十万工程”的经果林林下套种瓜果蔬菜,供游客自行采摘,或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和亲子活动,让集体经济增加收益的同时,促进石壁村旅游业的发展。
一个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矩阵正在紧锣密鼓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过“旅游+”探索“产村景”融合发展模式,石壁村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联动毗邻的关兴村,打造“关石片区”产业旅游带。
沿着矿上公园旁的马天路行走,会发现大量土地正在进行集中连片的高标准整治,而路旁是生机勃勃的银杏观光带。
从2019年起,石船镇就统筹全局,兼顾景观效益,在石壁、关兴2个村,按照“七化”要求,启动实施面积约2000亩的“双十万工程”经果林建设,与毗邻的矿山公园、“情定关兴”等农旅项目串点成珠、连片成景,打造一条“赏花、采果、休闲、游乐、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种植了不同品种的李树,错峰开花结果,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观赏需求和采摘需求。”罗超介绍,关石片区优选了不同时节的特色李子品种5个,挂果持续时间长,在端午、中秋、国庆等黄金旅游期均可吸引游客采摘、体验,既实现了错季生产、错峰销售,又延伸了“春可赏花、秋可品果”的产业链。
“以后这条产业带成型,风光无限,可以搞马拉松或者短跑运动。”陈仪对未来又多了一份畅想,推动体育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石壁村、石船镇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旅游内涵。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石壁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度作好“产、村、景”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浓墨重彩书写“旅游+产业”“旅游+村庄”“旅游+景观”精彩篇章,塑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