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小五台柴胡人工栽培技术

2021-08-17 10:23:15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薛文静 姚海英

小五台柴胡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部的重点野生植物,是小五台山特有品种,它的生长地小五台山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和涿鹿境内,是华北保存自然植被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小五台柴胡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生态价值极高。但因近几年大规模采挖对小五台柴胡生态群落的破坏,当地野生小五台柴胡产量逐年向低水平发展,人工栽培成为小五台柴胡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加强小五台柴胡人工栽培技术的分析,对于促进小五台柴胡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整地。根据小五台柴胡性喜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的特点,选择疏松肥沃(中等偏上)、透水性佳的砂质壤土地。然后对土地深翻20~25厘米,并配合土地深翻每公顷土地一次性施用37500千克腐熟农家肥或187.5千克尿素、825千克钾肥作为基肥。基肥施完后,将土壤耙碎并平整土地。

2.播种。较低的温度可以促进小五台柴胡种胚发育、种子发芽,解除种胚休眠状态,因此,在种子采收后,应将其贮藏于4℃的环境中,并用赤霉素进行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在播种前,准备40℃左右恒温水,浸没种子7个小时左右,抛去漂浮的种子,将沉入底层的种子捞出,并用纱布包裹冲洗。将温水浸泡后的种子与细沙土按1∶3的比例混合均匀,并浸泡在0.25%赤霉素或3%双氧水溶液中。浸泡24小时后,将种子反复用水冲洗干净,置于阴凉处晾干(不粘手)。

种子处理完毕后,选择在3月20日到4月30日期间,按行距25~28厘米、密度1万株/公顷的标准,挖浅沟。待雨后,将处理完毕的小五台柴胡种子与沙土拌和均匀后表层浅播(厚度1.5厘米左右),并用3.5厘米左右厚的秸秆轻轻镇压,达到保墒、保温、保湿的目的。浅播后立即喷灌水40分钟左右,连续喷灌3天。部分情况下,也可以选择与冬小麦混作,即在小麦成熟前一个月,浇施一次水,将小五台柴胡种子按每公顷用种量38~42.5千克的标准,与对应质量的干细沙土均匀拌合,撒施在地层表面,然后进行两次或多次耙耱。

3.田间管理。

①定苗。在小五台柴胡苗生长到5.5厘米左右时,除去过密苗、病苗、弱苗,并在苗过分稀疏位置进行补苗操作。在小五台柴胡苗生长到10厘米左右时,即可依据株距5厘米的标准定苗。

②除草打顶。出苗后,为避免草荒,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松土除草,以不误伤根系为标准。在干旱时期,雨后进行一次中耕,整个小五台柴胡生长期内中耕次数应控制在5次左右,为柴胡植株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在小五台柴胡苗高度达到5.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在柴胡苗高度达到12.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浅层中耕。小五台柴胡植株高度达到40厘米时,需除去花蕾进行打顶操作,以便加速驱动营养成分向根部转移,为根部在短时间内生长膨大提供充足支持。

③追肥排水。在小五台柴胡植株生长到30~32厘米时,可以每公顷施用12000~15000千克的人畜稀粪水,达到促小苗快发的目的。同时在小五台柴胡开花前期,每公顷施用1500~1950千克的过磷酸钙,达到促根部肥大的目的。

除种子发芽出苗、苗期或遇干旱等特殊情况外,小五台柴胡整个生长周期均不需浇水。但要结合天气情况进行排水操作,多选择开沟排水的措施。除此之外,盛花期为小五台柴胡生长关键期,需进行灌水量的适当管控。特别是在肥料施用量增加时,应减少灌水次数,保证小五台柴胡人工栽培增产。

④防治病虫害。根腐病、锈病是小五台柴胡生长期间发生概率较高的病害。前者在温度较高、降雨较多的季节发生概率较大,染病植株多表现出支根腐烂并向主根扩展、成片枯死等症状。针对这一病害,栽培者可以在加强水分排出以及增加钾肥、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用80%百菌清、50%退菌特或35%托布津900倍液,每间隔7~10天进行叶面均匀喷施。在首次喷施药剂效果不佳时,进行再次喷施。或者更换药剂喷施,以达到良好的除病害效果。后者可以在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在小五台柴胡整个生长周期内,发生概率较高的虫害为蚜虫,在苗期、开花季节较为常见,可以选用40%乐果乳油12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⑤采收贮存。在小五台柴胡根茎及叶片枯萎率达到60%以上时,应第一时间进行采挖。采挖时需以保证根的完整性为标准,将主根折断抖落泥土并留下1~2厘米长的茎秆,再将采挖的根用清水冲洗后晒干贮存。

综上所述,小五台柴胡人工栽培是增强河北柴胡发展潜力的有效手段,对于维护小五台山生态环境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地农户应依据小五台柴胡植株特点,选择合适的播种地;从协调群体与个体关系入手,进行播种密度控制;同时贯彻“高氮、低磷、高钾”施肥原则,优先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减少小五台柴胡产品的农药残留,提高人工栽培经济效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