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创建乡村振兴车间 一把“钥匙”解开N把“锁”

2021-08-12 10:06:58  来源:华龙网

美丽的龙灯彩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铜梁区致力于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快速切换“赛道”,在全市率先探索创建乡村振兴车间,以此为抓手,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铜梁乡村振兴车间就像一把“钥匙”,一举打开了“乡村振兴之锁”“群众就业之锁”“基层治理之锁”。通过“把老乡留在老家”,帮助更多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本期渝州瞭望台,一起见证龙乡铜梁乡村振兴车间,感知乡村振兴的朝气与律动。

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

解开“乡村振兴之锁”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打响,铜梁如何破题?

铜梁区委区政府经过大范围、高密度的调研,找出乡村振兴第一个要解决的痛点,就是产业振兴。铜梁为乡村产业振兴定了个调,就是在田间地头就地搞产业、做转化,乡村振兴车间应运而生。

走进玉皇村乡村振兴车间,映入眼帘的便是龙灯彩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今年4月,铜梁开始了乡村振兴车间创建工作,要求所有镇街发掘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挖掘本地特色产业、产品,实施资源优化整合,高标准打造新的产业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百姓就业。纳入首批试点的,不仅有涉农企业、加工行业,甚至还有非遗文创行业。

走进位于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的乡村振兴车间,龙灯彩扎师傅们,正在各自工位上忙活。

工匠们正在工位上制作灯笼。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玉皇村龙灯彩扎厂是铜梁区建成的首批乡村振兴车间之一。

彩扎厂建设面积约600平方米,包含彩灯制作区和展厅两大功能区,主要展示和制作景观灯组、灯笼、宫灯、龙舞道具制作工艺技术及小型灯组摆(挂)件、文创产品等。

现场正在忙活的七八个师傅,有的在扎彩龙的骨架,有的在扎灯笼。

工匠们身边堆满了灯笼。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师傅们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有了这个乡村振兴车间,就像在普通工厂一样干活拿工资,手艺没荒到,钱也挣到了。

目前铜梁龙灯彩扎、艾草加工等传统手工业、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已从原材料引进转出逐渐转变为初加工、深加工,部分项目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注意到,这个乡村振兴车间设在了底楼车库,这顺应了铜梁区建设乡村振兴车间的一个大前提——因地制宜。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利用闲置的厂房、村小校舍等闲置资产建设乡村振兴车间。

创新创业 致富增收

解开 “群众就业之锁”

近三年来,铜梁区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累计回引49000名铜梁人返乡就业创业。

“老乡留在老家”,人留下来了,关键是要做什么?

铜梁区有着三层考量,其一是将劳动力留下,就地打工养家;其二是将能人留下,在铜梁乡村创业;其三是通过党委政府统筹、扶持,将各镇街优势资源进行重组,再以乡村振兴车间为载体,带动共同致富。

重庆蜀运来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工作。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朱云龙是铜梁籍退伍军人,响应号召回乡创业,他与合伙人李波是好友。

两人在巴川街道创办了重庆蜀运来食品有限公司,占地4500平方米,用现代工艺生产传统川粉等食材,开发出火锅川粉等数十个品类。

朱云龙说,铜梁区营商环境很好,像他们这样立足农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平时审批办事从未受到阻碍,就连区里试点乡村振兴车间,都率先想到了他们。

在朱云龙和李波的乡村振兴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班赶制产品。

李波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他们的用工主要来自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0元以上,可解决100-200人的就业问题,还可解决周边农户种植红薯的销售难题。

朱云龙正在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介绍公司生产产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铜梁区农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解决企业用工难方面,乡村振兴车间从农村留守人员中挖掘人口红利,把大批不适合外出的劳动力吸引到车间就业,企业把就业岗位分散到乡村,缓解了企业招工用工难的问题。

可以看到,乡村振兴车间不仅促进了农村群众就业、改变了村民收入方式、还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

组织引领 整合资源

解开“基层治理之锁”

乡村振兴车间不只为了赚点“稀饭钱”,还是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催化剂。

利用乡村振兴车间这一阵地,铜梁区引导各镇街整合乡村党建、培训、养老、教育等资源,使之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产平台,同时还兼具政策宣讲、就业培训、便民服务等功能,集中建设党员活动阵地、理论学习阵地、文化弘扬阵地、社区教育基地、技能培训基地。

水口镇清泉社区乡村振兴车间位于街边,紧凑的两间屋子,摆了几排桌子,里面挤满了人。

据清泉社区支部书记杨德琴介绍,这是铜梁首个乡村振兴车间,于今年2月17日正式投用,租赁了175 平米闲置房屋,为重庆昆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代工,主要承接电子产品端子线,手工作业,工序简单,用工门槛低。

在水口镇清泉社区乡村振兴车间内,工友们正在作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馨月 摄

车间现有60名工人,平均年龄42岁,基本都是留守妇女。工资实行计件制,务工群众月增收2000-3000元左右,车间年产值200万余元。

下午三点过,一个女工突然站起来说:“我整完了,回家啰。”

这位工友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解释道,车间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计件完成后就可以回家,不用一直坐到下班。

杨德琴补充说,工友不仅可以提前走,完不成的活还可以带回家做,这样就满足了既要挣钱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小孩的需求。

可以看到,乡村振兴车间既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又有效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看护老人小孩的问题。

数据显示,铜梁区已建成投产37个乡村振兴车间。目前,推进效果较好,年内有望实现镇街全覆盖。

“全覆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筛选优质项目,加大乡村产业培育力度,帮助企业找订单、找销路,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带动乡村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才是铜梁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车间的根本目的。”铜梁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主政者说】

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抓好产业振兴

铜梁乡村振兴车间悄然全覆盖,推进如此迅速,是农村劳动力、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政府部门的共同需求。对于乡村振兴车间,铜梁区委书记是这样破题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请介绍一下铜梁全覆盖建设乡村振兴车间的做法和成效?

唐小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持续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一体解决企业“用工难”和群众“就业难”,累计回引4.9万名老乡就近就业。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改革导向、运用系统思维,推动“把老乡留在老家”向前“多走一公里”,结合镇街产业发展规划和剩余劳动力、闲置厂房等条件,通过企业自建、集体经济组织自建、联合创建、扶贫车间转化等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建立乡村振兴车间,让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目前,铜梁镇镇都有乡村振兴车间,并成为降低高新区企业生产成本、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乡村振兴车间的蓬勃发展,是铜梁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铜梁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还有哪些好的做法?

唐小平: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我们成立城乡融合发展公司,组建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铺天盖地、顶天立地发展。上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13.4%、居全市第2位,村均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以上。聚焦规模化,跳出镇村社概念,打破区域界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51.2万亩,全面盘活“撂荒地”4.7万亩,发展优质粮油50万亩,建设精品蔬菜、精品水果、精品养殖、精品花木4个10万亩产业基地。聚焦品牌化,将小品种与大品牌、分散生产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壮大电商平台,发展冷链物流,铜梁莲藕、铜梁龙柚、原乡小艾等实现“小船结队出海闯市场”,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聚焦融合化,注重一产为本、接二连三,打造西郊·花语悠游谷、淮远溪戏时光等乡村游品牌,发展原乡慢食、原乡民宿、原乡驿站,全面唱响“周末到铜梁”。上半年,全区游客接待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79.1%、70.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铜梁是如何看“三农”抓“三农”,并取得如此显著成效?

唐小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结构调整与群众增收、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全面发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向改革要活力、向群众要动力,举全区之力全域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正一天天变成人们喜欢的样子。

坚持系统思维、融合发展,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打捆使用涉农资金,全覆盖改造农村泥结石路和薄弱电网,全覆盖建设乡村互助养老点和文体设施,全覆盖推进城乡供水、公交一体化和居民健康大数据共享,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乡村内外兼修、整体提升,让闭塞的乡村畅通起来。坚持整合资源、打通关节,串点连线、成片扩面打造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淮远示范片、安居示范片,形成“3+7”发展格局,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引导人、地、钱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村生产力“二次解放”,让贫瘠的乡村丰盈起来。

坚持大抓基层、抓实基层,深化全市乡村组织振兴试验示范区建设,抓实带头人、年轻人“两支队伍”,建好用好会客厅、讲习所、理事会,搭建起乡村振兴“四梁八柱”,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处理好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持续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运用“积分制”实施“一化两改三不见”,推动乡村实现由“一处美”到“处处美”、“一时美”到“时时美”,让无序的乡村和谐起来。近年来,铜梁先后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获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全国乡村振兴先锋十大榜样,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全市乡村振兴一系列现场会先后在铜召开,乡村“四基”建设改革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

采访手记:

不到一年,铜梁区在田间地头、街镇社区建起了37个“乡村振兴车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实地走访发现,铜梁在试点“乡村振兴车间”方面并非“撒胡椒面”,而是结合各乡村产业特点,精心筛选和布点,涵盖了非遗文创、特色农产品加工、OEM代工等不同领域,尽可能覆盖不同技能的农村就业人口。

此外,铺开“乡村振兴车间”,还缓解了异地打工难以顾家的社会化问题。

小小“车间”背后是大民生,“把老乡留在老家”的铜梁,用乡村振兴的思路,打开了全新的出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张馨月 袁舒含 文/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