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降内涝、兴产业、刨穷根——“光棍村”摇变“甜蜜村”

2021-08-05 08:52:1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沈阳8月5日电题:降内涝、兴产业、刨穷根——“光棍村”摇变“甜蜜村”

新华社记者丁玫、李恒、崔师豪

正午时分,她们眼神专注,头戴鸭舌帽,以头巾包裹,身穿被汗湿透的劳作服,右手拿着剪刀,左手扶着还未成形的草莓苗,麻利地剪掉周身杂草。

在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草莓种植基地,三五莓农正穿梭在草莓大棚忙作。“这个季节正是草莓育苗的好时候。”其中一名莓农介绍,草莓的主要生长周期有两个,在自然环境中分别是春季和秋季,现在育苗,一般会在次年的1-3月份成熟。

前杜村村民正在草莓大棚里劳作。新华社记者李恒2021年7月29日摄

前杜村村委会会计王熙郁说,除了发展草莓产业,村里还开发了水上乐园、农家乐、民宿等观光旅游服务,以前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村就业了,“现在村民的日子如草莓一般红火甜蜜”。

近年来,幸福指数上涨的前杜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前来就业,新鲜血液正在带动前杜村更上一层楼。

作为2021届选调生来到前杜村工作的95后小伙儿毕宏帅说,青年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寄语,践行使命,真学实干,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做出属于青年一代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前杜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由于地处低洼,十年九涝,被当地人形象地概括为“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骡马系槽头,大姑娘往外流”。

前杜村村民过去的家。(前杜村村委会供图)

穷,出路在哪里?前杜村的两位老书记王绍甫、王绍永敢为人先。

1982年,做了十几年生产队长的王绍甫被推选为村委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兴修农田水利,带领村民建排水站、修沟渠、安水泵,根治水患;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旱田改水田,改造2600亩低洼易涝低产地块;贷款搞反季节蔬菜种植,搭建暖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保证村民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并将富余蔬菜运往长春、哈尔滨等地销售,很快村里就还上了初建暖棚时的30万元贷款。

2010年,接过“交接棒”的新书记王绍永再接再厉。曾经在外创办轧钢厂而实现脱贫的王绍永,萌发用企业反哺农业,走“村企共建”发展之路,用创办轧钢厂的收益投入前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柏油路、整改村容,建立小学幼儿园、供气供热供电站、旅馆饭店,修建居民楼、停车场等,帮助村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如今他已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之路。

前杜村草莓主题游乐园的夜景。(前杜村村委会供图)

王绍永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2007年,王绍永在丹东出差实地考察草莓产业,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在辽宁草莓研究所帮助下,他带领几户村民开始大棚试种,一年下来一栋棚净赚4万元。

尝到甜头后的王绍永继续带领村民扩大生产规模,相继成立辽宁前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辽阳县亚新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双流转模式,先把村民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流转到种植大户,实行统一建设大棚、技术服务、担保贷款、市场营销等,形成东北最大的万亩连片设施农业草莓生产基地。

前杜村村民正在草莓大棚里劳作。新华社记者李恒2021年7月29日摄

在两位老书记的带领下,现在的前杜村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大有不同。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热闹非凡的商业街;文化广场、健身设施、文化宫一应俱全;草莓主题的游乐园、古色古香的庭院、叠檐翘角的凉亭、人工河道、假山廊桥……徜徉其中,村民满脸堆笑,前来观光度假的游客也玩得不亦乐乎。

前杜村现在的样子。(前杜村村委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把前杜村建设成为乡村观光旅游第一村,带领村民奔小康,实现村村户户甜蜜蜜。”今年3月刚上任的新书记苏娜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