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已迎来首批入驻的航天员,目前运行情况如何?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又将如何由大向强迈进?未来航天技术将有哪些发展和应用?7月21日,在2021年“科创中国”院士专家重庆行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包为民在重庆北碚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时光。他说,爬坡上坎,孕育了山城人民特有的一种向上精神。
3名航天员住的“大房子”让杨利伟很羡慕
重庆日报: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目前空间站的运行情况如何?
包为民: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相当于是空间站的“智慧大脑”和中枢。它还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场所,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大约有50立方米,相比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来说要宽敞很多,平均每个人有十几立方米的空间,每个人都有独立卧室。
除此之外,里面的条件也改善很多,有专门的折叠餐桌,还有如跑步机等健身器材。6月17日那天,我们从酒泉返回北京,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碰到杨利伟,见面时他第一句话就说,“他们住的是大房子,太舒服了”。
目前,空间站的运行情况良好。7月4日,航天员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出舱活动,刘伯明、汤洪波协同完成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工作。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整个出舱活动历时约7个小时,对于航天员来说,舱外作业还是面临诸多挑战,最终他们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后续在轨飞行期间,他们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操作内容会有不同。
空间站将可容纳6名宇航员在轨驻留
重庆日报:上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经成功迈出“第三步”,也就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未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空间站建成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包为民: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总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已经在轨驻留“满月”,他们将总共在轨3个月。今年10月,下一批航天员乘组还将上天,他们在轨驻留的时间将达到6个月,这也达到了空间站接纳一批航天员乘组的最长时间。
明年,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将发射升空。等到空间站建成后,将形成一个“T”型结构,核心舱居中,两个实验舱居于两侧,航天员的居住环境将会更加舒适。而且,除了核心舱的3个卧室,实验舱还将有3个卧室,这样就能容纳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驻留。
已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但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重庆日报:您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了近四十年,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经历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如今正在由大向强迈进。您是怎么来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包为民: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奋斗,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正在由大向强迈进。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技术要进步,事业要发展,每个航天人都不畏挫折,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团结一心,向前迈进,最终让一个个科学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但仍然存在不少挑战。我们希望加快步伐,把中国航天事业做到更强大,早日圆满实现航天梦。
一小时内抵达全球将不再是梦
重庆日报:航天技术未来还有哪些应用?
包为民:这两天,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成功完成太空飞行,引起全球围观。而在此之前,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也成功“打卡”太空,这些都是过去我们无法想象的。航天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今我们去欧洲、美洲等地区旅行乘坐飞机要花10多个小时,未来,航天运输系统像飞机一样实现航班化运营,一小时内抵达全球将不再是梦。
所谓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即实现全球快速运输,地面与轨道间运输,以及轨道与轨道间运输的航天运载器的总称,这是我们最近在研究的内容。如果形成高可靠、高效率、低成本的进出空间的航天运输系统,那么去欧洲旅行甚至可以实现“早上去、晚上回”。届时,人们搭载航天运载器会先穿出大气层,然后在大气层边缘飞行,最后再回到大气层。在大气层边缘飞行时,人们还可以体验失重的感觉。
诚然,目前这样的太空旅行梦想成本还非常高,但如果将来能够通过重复使用大幅降低成本,普通人的太空旅行梦想就能实现。
爬坡上坎孕育了山城人民的向上精神
重庆日报:您曾经有过一段在重庆生活学习的时光,可以介绍一下那段经历吗?
包为民: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我在重庆北碚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时光。在我的印象中,重庆到处都是坡坡坎坎,到哪儿都是爬坡上坎,这也孕育了山城人民特有的一种向上精神,对人的成长会产生重要影响。
前几年,我们的小学同学还从各地返回重庆,相聚在西大附小。大家相见后倍感亲切,仿佛回到儿时。年逾八十的老师也来了,还给我们上了一课。
重庆日报:您是如何走上科学道路的?对于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您有什么建议?
包为民:我从小喜欢喜欢动手,从单管收音机到电视机,都很喜欢玩。我的母亲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慢慢引导我学习无线电技术及相关知识,上大学我报考的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
如今,青少年虽然学业比较繁重,但不能只读书,还应该多动手。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形成科技界的两大分支,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现象,工程科学是从无到有创造世界,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但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工程科学,任何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青少年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坚韧的毅力、拥有强健的身体等等,才能更好地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重庆日报:重庆正在发力航天产业,您认为重庆有哪些优势?对于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包为民:重庆的工业基础雄厚,有很多航天单位都在重庆,加之国家和地方给予相关配套政策,发展航天产业很有前景。
航天产业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产业,因此在发展航天产业的过程中,不要什么都搞,而是突出自己的优势特色,集中力量发展,才能更好地形成“重庆探索”,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