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万开云“半小时”经济圈来啦!《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实施

2021-07-16 09:40:34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作者:申晓佳

▲立体交通助力万州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摄/付作侨

7月15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已印发实施,包括6大方面24项具体工作举措。根据《方案》,到2025年,万开云(万州、开州、云阳)区域内部将实现半小时互通,与主城都市区2小时互联。并将形成以万州城区为核心,开州城区、云阳城区为两极的初具规模的都市区。

届时,万开云同城化机制体制全面建立,相向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交通建设、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同城化发展重点领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共同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人口聚集地

为何要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基础条件来看,万开云三地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在协同发展上具有很强的情感认同。近年来,三地共同推动交通互联互通、旅游联动、区域市场一体化等合作,以万州为核心,覆盖开州、云阳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逐渐形成,已逐步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仅今年以来,三地就开展互访交流15次,签订合作协议25份。

该负责人表示,推动万开云同城化还具有三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首先,万开云板块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北部,是川渝陕鄂结合部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中央多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聚焦地。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迫切要求“万开云”板块尽快形成合力,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是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

其次,在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范区中,万开云单个城市体量和经济体量较小,与达州存在一定差距,在城镇群发展中的次级城市支撑作用不明显。为深入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体现重庆优势和重庆担当,推动与达州市形成多领域的同等级对话平台,迫切需要以万开云同城化为抓手,做大城市体量,共同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重要的人口聚集地。

再次,“一区两群”战略部署中,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突出了万州区的中心城市作用,以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发展。这迫切要求万州区做大城市体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因此,需要万州协同开州、云阳,加快同城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板块效应,辐射带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

构建一区两带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万开云板块将如何发展?《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到2025年,要加快建成三峡城市核心区,形成以万州城区为核心,开州城区、云阳城区为两极的都市区。

要加快建成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要加快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依托陆上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部半小时互通,与主城都市区2小时互联。

还要加快建成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高标准建设高铁、机场、港口等集散平台,完善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设施,基本实现“城景通、景景通、换乘通”。

空间布局方面,《方案》明确,万开云将构建“一区、两带、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区”即城市功能集聚区,以万州城区为“一核”,开州(含环湖城区、浦里新区)、云阳城区为“两极”,构建万开云城市功能集聚区。“两带”即产业集聚发展带,包括万云沿江产业发展带、浦里河谷产业发展带。“多点”即乡村振兴示范点,依托基础好、规模大、功能设施全、服务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17个乡镇,统筹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协同城乡融合、改革开放创新机制发力

《方案》还明确了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先导,开启同城化发展新局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协同构建水利能源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建区域教育高地、医疗高地、便捷服务高地。

二是以产业协同城乡融合为支撑,构建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协同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组团推动重点城镇绿色特色发展、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三是以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为动力,开创同城化发展新模式。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统筹“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建立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完善分层级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规划政策协同机制、共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联防共治工作机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模式。同时强化财税、投融资、土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关新闻>>>

同城化发展 三地准备这样做

同城化发展,万开云三地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7月15日,万州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万州将切实发挥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上“引领驱动”作用,打好用好“三峡牌”,奋力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交通互联方面,万州将联合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实现公交出行“一卡通”,加密运营万开、万云平湖快巴,常态运营万云“水上巴士”。万州五桥机场改扩建正有序推进,将一体运营开州、云阳候机楼。目前正加快建设郑万高铁、万州南环高速等,规划建设万云滨江快速路、万开快速路二线、云开快速路等一批快速通道。

▲7月5日,全长11.6公里的万开快速通道全线通车。特约摄影 冉孟军视觉重庆

文旅融合方面,三地将联动打响三峡旅游品牌。万州“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即将开业运营。

此外,万州正在以市场化原则筹备组建万开云投资集团公司,推进融资、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运营、产业投资、股权投资管理等工作。

开州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互通相向发展方面,巫溪经云阳至开州高速开州境内顺利动工,开州经万州至梁平高速、万州至开州南雅高速即将开工。正在规划小江航道整治,畅通水运交通、提升航运能级,推动开州港与万州新田港、云阳复兴港紧密联系。并规划建设开州白桥至云阳界、开州南门至万州界等干线公路及旅游路、产业路,有效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产业合作方面,开州将以绿色工业为主导,深度挖掘三地企业间的有效合作点,着力推动补链延链强链。

云阳县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云阳将共同构建发展空间同构、产业发展同联,基础设施同网、生态环境同保、公共服务同享、改革开放同推的发展新格局。

空间格局方面,云阳将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小江科创城,发挥长江北岸沿线通道优势,与万州江湾片区相向协同发展。并以云阳在浦里槽谷的8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生态经济为主的江北产业城,与开州浦里片区相向发展。还将以凤鸣为重点,与万州机场、巫山机场形成联动,建设以临空经济为主的江南航空城。

产业发展方面,云阳将强化同万州、开州的产业协作,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共同打造云万科创走廊、云开生态产业走廊和航空经济走廊,

基础设施方面,云阳将立足共建万开云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郑万高铁建设,启动沿江货运铁路、万州至十堰铁路、达开云利普速铁路、万开云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加快江龙高速、巫云开高速建设,加快启动万巫南线高速、龙缸至利川高速建设;推进开州至云阳高速等前期工作;加快推动建设万云滨江、万云江南、开云小江等快速路。并启动建设云阳复兴港和通用机场。

数读万开云板块基本情况

●万开云板块幅员面积11069平方公里(万州3457平方公里、开州3963平方公里、云阳3649平方公里)、占渝东北的32.7%。

● 2020年, GDP总量1969.08亿元(万州970.68亿元、开州535.81亿元、云阳462.59亿元)、占渝东北的45.3%,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为集中、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发展程度和开发条件最具潜力的区域。

● 万开云板块东距武汉600公里,西距重庆中心城区230公里、距成都400公里,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中游武汉城市群的重要连接点,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万铁路、沪蓉高速等通道贯穿全域,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万州机场客运年吞吐量接近90万人次,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资料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数读万开云三地合作情况

● 产业合作方面,万州牵头举办2021年三峡柑橘国际线上交易会,交易总量47.7万吨,交易总额24.9亿元;三地集中签约“万开云”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共签约招商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37.9亿元,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双英汽车公司、通用五菱(重庆分公司)等签定意向性合作协议。

● 交通互联互通方面,万州五桥机场加快改扩建,万开云梁实现一体候机,新开通万州至山东济宁等航线5条。万开周家坝—浦里快速通道全线通车,万州至开州车程由1小时缩短至15分钟。首条万州至开州城际公交线开通,加密运营万开、万云平湖快巴,上半年万云“水上巴士”累计运送旅客超1.5万人次。万州新田港二期项目即将开工,云阳复兴港前期论证工作加快推进,跳蹬水库、向阳水库创新投融资方案加紧编制。

● 公共服务共享方面,万州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投用,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三峡国际健康城三峡医学中心加快建设。万开云签订政务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三地同级医疗机构实现25项检验结果互认、医务人员实现多点执业,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与开州、云阳70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诊疗合作,三地融媒体中心实现新闻资源共享。

(资料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