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内蒙古兴安盟:孵化乡土人才 引领乡村振兴

2021-07-05 15:44:4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8日电(石毅)盛夏时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只只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像一把把彩扇慢慢散开,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美妙瞬间。

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周海燕、周海南姐妹,是土生土长的义勒力特镇人,经过10多年探索经营,她们养殖的孔雀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380多只,合作社集孔雀养殖、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和旅游观光于一体。

周海南展示用孔雀羽毛制作的手工艺品。新华网 石毅 摄

这些浑身是宝的“百鸟之王”,除了给周家姐妹带来“美丽”的收入外,还让她们多了一个新身份——义勒力特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周家姐妹开设孔雀羽毛加工培训班,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孔雀羽毛头饰、扇子、孔雀画和孔雀标本等技能培训。

近年来,由于农村牧区大量青年人外流,个别嘎查村选配干部难、带富人才培养难问题逐渐凸显。鉴于此,兴安盟委组织部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在各苏木乡镇建设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把嘎查村优秀青年农牧民组织起来,通过分类施教、党性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双向培养、结对帮联等方式培养成助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兴安盟委组织部信息宣传科科长崔荣新介绍,从2019年开始,兴安盟在各苏木乡镇(场)开展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采取“上提一级”方式,按照党员、嘎查村“两委”后备干部和乡土人才“三位一体”培养目标,把嘎查村优秀青年农牧民集中组织起来,由苏木乡镇统一培养。

今年49岁的高忠生是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也是葛根庙镇浩特营子嘎查党支部副书记、金仓米业负责人。有着丰富水稻种植经验的他,通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积极发挥共产党员“领头雁”作用,带领其他中心成员为村里的绿色生态大米开拓市场。

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成员高忠生(中)与孵化中心成员交流。新华网 石毅 摄

浩特营子嘎查以前没有加工厂,水稻成熟后,村民要么自己把稻谷运到别处加工,要么等人上门来收购。2019年,葛根庙镇投资636万元建成了总占地面积22亩的葛根庙镇联村集体经济稻米加工厂。高忠生抓住机遇,组织村民成立了金仓米业有限公司,承租了加工厂,注册了红城谷香商标。2020年9月,加工厂正式加工投产。投产第一年,共生产销售大米1000余吨,实现产值500万元,生产的长粒香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以前我们是种水稻卖稻谷,现在我们是种水稻卖大米”,高忠生说,村里生产的大米销售范围从周边的赤峰、海拉尔、满洲里等城市扩大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

对于“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员,兴安盟注重强化效果导向,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他们对全盟所有嘎查村45周岁以下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党员村民代表、致富带头人等进行摸底调查,建好优秀青年农牧民信息库。采取“个人申请、集体推荐、支部考察、党委审定”工作流程,入库人选向中心提出接受集中培养锻炼申请,由中心党支部根据申请人培养意愿和能力水平编入中心管理。

对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农牧民、非党员嘎查村委会干部,组织部门会及时推荐给嘎查村党组织履行入党程序,发展成为中共党员,以解决农村牧区发展党员质量不高、结构不优问题。对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高的新发展党员,会及时向嘎查村“两委”班子输送。 “去年10月,我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今年39岁的义勒力特镇东包嘎查牧民杨宝军言语中充满喜悦。2019年初,义勒力特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成立时,杨宝军是第一批成员。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杨宝军踏实肯干、善于钻研学习养殖技术。现在,他和妻子养着10多头牛、40多头巴马香猪、50多只小尾寒羊和400多只土鸡。在过上富裕日子的同时,他热心向村民分享养殖经技术和经验,带领大家一起发展香猪产业。

盛夏的兴安盟大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新华网 石毅 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兴安盟57个苏木乡镇全部建立了乡土人才孵化中心,633余名符合条件的农牧民接受集中培养,1200余人成为创业带富能手,开展致富项目390余个,新创办领办合作社360余个。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