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根是多年生豆科百脉根属草本植物,又名五叶草、乌足豆,原产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在我国河北、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均有野生种分布。百脉根在云南多分布于滇中、滇西,以曲靖、昆明、大理、楚雄及昭通海拔1400~2400米的山地、林隙、轮歇地、草地,是中山灌木草丛类草地的重要豆科牧草。昭通的野生百脉根主要分布于2200~3300米的山地草甸,是放牧家畜喜食的优良豆科牧草。
然而百脉根花期长,种子成熟期不一致,易裂荚脱落,采收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百脉根的栽培利用。为此,笔者对昭通野生百脉根的分布、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开花结实性状等进行观测、调查分析,旨在为开发利用野生百脉根、拓宽饲草资源提供参考及建议。
一、植物学特征
百脉根为多年生草本,茎丛生,平卧或斜升。主根多分布于20~30厘米土层中,侧根较多。茎枝从根茎长出,光滑,主茎长7~29厘米。单数羽状复叶,叶轴长3~6厘米,具小叶5,其中3小叶生于叶轴顶端,2个小叶生于叶轴基部而类似托叶,卵形或倒卵形,近叶柄2/3处较宽,叶柄长,1~2毫米。2小叶与顶端叶片相似。伞形花序,总花梗长1.5~7.5厘米,花1~5朵聚生于花梗顶端,花序长10~15毫米;花梗短,基部有苞片3枚;苞片叶状,与萼等长,宿存;萼钟形,长4~10毫米,宽1.5~3毫米,萼齿近等长,狭三角形,渐尖,与萼筒等长;花冠黄色,蝶形;干后变金黄色或橙色。旗瓣扁圆行,瓣片和瓣柄几等长,长10~13毫米,宽6~10毫米,翼瓣和龙骨瓣等长,均略短于旗瓣,龙骨瓣呈直角弯曲,喙部狭尖,花期4—8月,果期6—10月,荚果散开,状如鸟足,故名鸟足豆,每荚含种子6~30粒。成熟的荚果呈褐色至棕褐色;种子小,卵圆形,灰褐色、棕色或墨绿色,千粒重0.96~1.02克。
二、生物学特性
喜温凉湿润气候,抗寒、耐旱能力强,适应范围较广。返青早,在海拔3150米的调查地点,3月中旬即返青生长。与当地人工草地上的白三叶相比,返青期提前10天左右。耐阴性差,一般生长在与其株高差异不大的草丛中。因其耐热,夏季一般牧草生长不良时,百脉根仍能良好生长,利用期较长。其枝叶柔软,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为优等牧草;耐牧,刈牧兼用,放牧、刈割青饲或制成干草粉补饲较好。白脉根植株中丹宁含量较高,降低了粗蛋白在瘤胃中的降解速率,放牧家畜过量采食,一般也不会发生胀气病。抗病虫害能力强,几乎没有病害,虫害也只有蛴螬和盲蝽等少数几种。
三、开花结实性状
于开花期、结荚期和种子成熟期分别对野生百脉根开花结实性能进行测定。
1.开花特性。
①花期。始现于4月底,6月—7月中旬为盛花期,8月上旬后花朵渐少。
②小花数。每花序小花数不等,常见1~5朵。花序含小花1朵、2朵、3朵、4朵、5朵的比例分别为:15%、26%、37%、16%、6%。
③总花梗长度。总花梗长度一般为1.5~7.3厘米。花梗长1.6~2厘米的占6%,2.1~3厘米的占13%,3.1~4厘米的占7%,4.1~5厘米的占13%,5.1~6厘米的占31%,6.1~7厘米及以上的占30%。
2.结实性状。
①结荚期。5月底至6月初现荚果,6月底能见到少数成熟荚果。
②荚果长度。一般成熟荚果长2~4厘米,以荚果长度2~3厘米、3.1~3.9厘米和4厘米以上范围取值,占比分别为45%、47%和8%。
③种子数。每荚含种子数量与荚果长相关。一般含种子6~32粒(样本中最多32粒)。荚果含种子数量占比:6~10粒13%,11~20粒51%,21~30粒30%,31粒及以上的占6%。
④种子千粒重。对清选后的种子随机选取10组,每组1000粒。使用精度0.01克天平称量,千粒重0.96~1.02克。
四、建议
野生百脉根是一种优质的牧草种质资源,也是优良的豆科牧草,具有优越的抗逆性,对其开花结实特别是种子生产性能的探究,旨在为对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饲草生产中,应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采取人工驯化种植等措施,不断探索解决白脉根种子收获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宽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渠道,为草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